分享

干货|混合式教学之“搅动”课堂

 ht87 2019-04-18
编者按

沈群,男,南方医科大学中药制剂教研室副主任,长期从事中药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自2013年以来秉持“课堂可以更开放包容”的思想,把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引入大学课堂,借助行动学习技术,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本文由沈群老师周四课堂讲座整理而成。


沈群老师周四课堂直播视频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混合式教学之“搅动”课堂。

     首先看看什么是课堂之“静”?

学生无声谓之静,比如说静静地听老师讲,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静静的看视频,这些都是静。毫无疑问此时的课堂是需要静的。但是如果一节课都是以听讲为主的静悄悄课堂就是“满堂灌”了。

事实上,这些课堂教学里的静的活动,完全可以不在课堂里进行,比如说听讲、做作业、做测试,在线讨论,阅读,等等,学生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独立去做就行了,如果这些静的教学活动都在线上进行,就变成了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线上进行这些静的教学活动的好处,就在于学生可以完全按自己的进度进行,有时候他很容易理解微课讲的内容,那么他就可以很快的学习下一个微课或者去完成课后的作业,如果他很难理解,他可以多听一遍微课,也可以去查一查资料,再往前学习下一个内容。

什么是课堂里的动呢?学生有声或者有什么肢体动作,我们就称之为动。比如学生在小组或班级内讨论发言,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开始动手操作等等。通常我们也称为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让课堂动起来有很多好处:

1、集中注意力。

2、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练习。

3、有利于智慧碰撞,激发创新能力。

4、有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5、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搅动”课堂呢?

1、 让学生动口:

一说到动口,我们自然会想到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但是如何让学生愿意起来回答问题,而且有话可说,是我们老师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课题。

一般的来说,学生不愿意起来回答问题,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不会说,不想说,不敢说。那如何想办法让学生会说,想说,敢说呢?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课堂活动形式的设计了。

要想让学生会说,首先他就必须得有东西可说。那我的做法通常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或者课前自主学习的时候布置思考题,然后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再抽取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这时候学生就都有东西可说了,也就解决了会说的问题。

要想让学生想说愿说,那我们就应该有对应的激励机制,比如注重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也可以通过奖励适当的小礼品的方式给予激励,还可以通过表扬等适当的精神鼓励。

要想让学生敢说,而不是怕说错,就要创造鼓励自由探索的一种氛围。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学生说错了,刚好可以反映出来学生思考某一个问题的那个角度,可能和老师想表达的那个角度不完全一致,也可能说明老师传授知识的时候,在某些地方讲得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

会说、想说、敢说,三者是循序渐进的层次,会说是基础,是表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想说是态度,表示的是一种愿意参与教学互动的心理,敢说是行为,是具体的行动。会说、想说、敢说恰好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知识、态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的态度或者行为发生改变。

当然动口说其实有很多种形式,简单的讲,读书、背书也是动口说的一种,组内的发言,组内的讨论,你来说我来猜,以及在班级内的分享和发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还可以更高的层次,就是各组之间或者个人之间进行辩论,这样的课堂就更加精彩了。

动口说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时间的掌握,对每个全班发言的同学来说,一般情况下考虑在一分钟或者三分钟以内比较合适,因为有的同学一旦讲起来滔滔不绝而不得要领,这样既浪费时间,也不利于他自身表达能力的一个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限定时间让学生能够组织好再进行表达和发言,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2、让学生动手

让学生动手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最简单的举手,还有画画图,做做笔记,鼓鼓掌,拍桌子,这些都属于动手的方式。

 
举手 

举手这么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实际上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氛围,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举手。举手涉及到两种情况:

一种就是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说他想说,也会说,也敢说,这就是上面讲到的动口说里面的一种。

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有问题想要问,所以他要通过举手的方式进行提问。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机会。

 
举牌 

举手除了回答问题和提问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用法,比如说我在我的课堂里就用举牌的方式进行举手动作。

 
绘图 

课堂上也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绘图,最简单的比如说画一个思维导图,基本上什么课程都可以用。对于一些图纸设计之类的课程,那就更不用说了,绘图本身就是一个基本功。

课堂上认真绘图的照片

课堂展示的照片

 
鼓掌 

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动手操作就是鼓掌。当一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或者一个小组的代表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要求全班同学送出一份掌声,这份掌声不仅代表了对这位同学的认可,对他敢于发言的一种激励,同时也有利于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别的地方拉回到课堂中。

3、让学生动脚

大家想象一下,在课堂里学生会走神,老师为什么不会走神呢?老师在讲台上不仅要动口说还要动手指指点点,还要翻PPT,要动手写板书,还要一些适当夸张的肢体语言,同时还要适当的走动,也就是我们讲的动脚,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是不会走神的。

 
起立 

起立回答问题是最简单的一种动脚的形式了,在起立的时候,我想他一定不会走神,一定不会犯困。

 
走动 

受限于现在大多数教室都是排排座的座椅安排,所以走动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方式。如角色扮演,情景剧等等,都是可以让学生走动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

如果场地允许,可以采用世界咖啡或者开放空间等行动学习技术,让学生在走动中进行分享、思维碰撞和学习。

     搅动原则和注意

1、动静有度

以动为主,并不是说一堂课上要一刻不停的动,疯狂的动,一点儿也不静下来,如此体验是很好,但是动过之后就是茫然,学生可能没有收获或收获不大。这就像课堂静悄悄一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的动与过度的静都不是好学习形式,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如实践性课程以动为主,理论性课程以静为主;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传统教学方式以静为主,适当辅以动,混合式教学方式则由于线上学习的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以动为主。因此动和静的比例都不应该是僵化的。

2、动静有序

先动后静还是先静后动,动静如何结合有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先讲一点理论,然后让学生讨论或小组活动,再进行讨论分享和点评总结,也可以先什么都不讲,就让学生先做个活动,再回顾反思活动的意义。

3、动静有形

动有多种形式,静也有多种形式,除了动静结合,我们还要注意动静形式的变换。一般来说,上课时间越长,就需要越多的形式变化。

4、动静有意

不管是动还是静,都应该有它存在的意义,这个意义就要要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考虑。不是为动而动。应该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意义。

     小结

搅动课堂可以采用动口、动手、动脚多种方式,既可以单独用某种方式如举手、举牌,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动的方式,如边动口讨论边画思维导图,再加上走动分享。

鼓励采用混合式教学,线上主“静”,线下主“动”,让课堂动静结合,动静有序。

线上教学是“静中有动”,学生看视频为静,学生做测试、写笔记、参与线上讨论,为动;线下教学是“动中有静”,学生做小组活动,动口、动手、动脚,为动;老师重点讲解,做针对性点评,做总结,为静。

当然,并不是说只有混合式教学才能像这样子搅动课堂,其实就算是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要我们注意到动静的结合,静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的课堂依然会很精彩。

搅动课堂,让学生更专注,让知识更容易消化吸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