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此为第103篇。 981年下半年至982年初,北宋赵光义内政尚未处理完,正如入佳境。但契丹可不管,耶律贤已经将政局稳定了。 三路入侵四月,就是赵光义将赵光美与卢多逊谋逆办成铁案的当月。三万契丹骑兵分三道入侵。 耶律贤亲自领兵一路,准备直驱高阳关,这是满城之战与瓦桥关之战的老路线;一路奔袭雁门,这是要报雁门关之仇;一路攻打府州(陕西榆林府谷县),这是新路线。 结果,三路皆败。 1、耶律贤这一路,到达满城,展开攻城,结果大败。守太尉奚瓦里战死,统军使耶律善补中了埋伏,靠枢密使耶律斜轸相救方能逃命。 五月,崔彦进又在唐兴口(即赵北口,位于满城东面、瓦桥关南面十余里,今保定市安新县白洋淀附近)击破契丹,斩首二千级,俘获兵器羊马数万。 耶律贤以耶律善补疏于防备,处以杖责。 这样看,满城真不是契丹的福地啊。如此一来,耶律贤只好在五月班师,回去避暑去了。 2、雁门这路,被潘美斩首三千,追入契丹境内,俘获人口、牛马以万计。 3、府州这路,被折御卿(这是杨业的小舅子,世代镇守府州)斩首七百,俘虏酋长百余人,获兵器羊马以万计。 英年早逝回去避暑的耶律贤没有想到,这竟是他的最后一战。 八月,耶律贤到达大同,在这停留了一个月,筹划从雁门关南下攻宋。 九月十五日,耶律贤狩猎祥古山,感到不适;二十四日,耶律贤驾崩,时年34岁。 这位在位十三年,励精图治的中兴之主,只能将契丹与宋朝的恩怨交与他人了。 耶律贤陵墓 纵横捭阖的萧太后顾命大臣韩德让与耶律斜轸,遵照遗诏,立12岁的耶律隆绪为帝,29岁的萧太后辅政。 为稳固统治,雄才大略的萧太后纵横捭阖,逐步理顺各重臣关系。 她以南院大王耶律勃古哲总领山西诸州事;命一代战将名臣、北院大王耶律休哥为南面行军都统,总管南面军务,授权其便宜从事,巩固宋辽边境。 后来,再以韩德让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总宿卫兵。 韩德让年轻时与萧太后曾有婚约,现在萧太后没了丈夫,自然倍加依赖。契丹风俗不同,两人可以出双入对,耶律隆绪也视韩德让如父亲。两人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艰难时期,继续开创强大的契丹。 枢密使耶律斜轸原来是得到了萧太后父亲举荐而被重用的,萧太后的侄女也嫁给了耶律斜轸,算是自己人。 现在,萧太后把他找来,让他与儿子耶律隆绪当面谈妥,然后相互交换弓矢鞍马,约以为友。就这样,萧太后笼络了另一名贤臣战将。 接下来的几年里,萧太后一方面处理内政,一方面派耶律斜轸讨伐党项、高丽、女真,基本没有对宋用兵。 两国冲突告一段落,边境三年无大战。 这就遂了赵光义的心愿。 赵光义终于赢得了时间,可以放心地处理其他事情。虽说契丹孤儿寡母,本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但是赵光义毕竟尚未完全稳定内政,契丹就暂时放一边吧。 他昭告各边境州县守境安民,严加巡逻,不得擅自出关,违者重罚,如果契丹的羊马、牲口不小心越境了,也得礼送出境。 之后,他再派使者前往契丹,献犀牛带求和。 契丹一看,你这没有诚意,说是求和,却没有正式照会。再说,昔日围攻幽州之仇怎能不报?于是,拒绝。 虽然萧太后不答应求和,但暂时还是不会出手的。这也给赵光义留下了充足时间去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