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要的只是平凡与真实 ——读忻小渔先生印痕《雪泥鸿爪》

 李叔狠生气 2019-04-18

文/毓慧

这个世界太嘈杂,让我们越来越更加喜欢存在于这个大地之上朴素而真实的事物。作为半个印人,亦曾与友人说起过自己读不懂的印作很多,细思这里面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因为自身的学识浅薄,相关艺术门类累积的匮乏,难以窥见篆刻这门艺术,高峰之处别样的风景。同时,不可否认,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是我所力不能逮,大量的天马行空,尤其是当代的篆刻作品,也许读不懂的并不只有我,也有可能作者本人也并不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之所以同样可以沾沾自喜,其实就像很多谎言一样,讲着讲着自己就信了。

我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人,学篆上溯秦汉为印宗下至明清为源流,相对当代印人作品的关注并不是很多,鉴于此,对忻小漁先生所知益少,先生虽为当代知名篆刻家高式熊先生的爱徒,一生却不为名利所累,把埋头做学问作为终生第一所求。《雪泥鸿爪》在手,似曾相识之际,当一幅幅精美的印说黄山风景图在脑海中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时,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黄山胜迹印痕》是忻小漁先生生前出版发行的唯一的一本印谱,也是我之前得见的为数不多的先生作品。《雪泥鸿爪》收录了忻小漁先生印章五百余方,其中《黄山胜迹印痕》独立成章,以八十余方形态各异的印作记录了黄山各具风情的名胜景观,这些小小的印作承载了先生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生活于此八年之久的美好记忆,更堪称是先生篆刻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我相信,如果有机缘重游黄山,这里的每一方印作都会与我形影相随,用印章诠释的黄山,让我们可以领略一种不同于众人眼中的黄山之美。先生也许不会想到,多年之后,会给后学带来一种全新的观察事物,体会人生的特殊经历,此举可谓善莫大焉。

△黄山画派研究所

《雪泥鸿爪》编辑条目清晰,纵观全书,可以瞬间领略忻小渔先生一生的篆艺经历。此书依时间先后,将先生的作品以早、中、晚三个时期进行划分,收录的均为其大量篆刻作品之中的代表之作。

早期的作品,从形制到风格上均与中晚期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精巧的小印面印章占据了这个时期相当大的比例,朱白文平分秋色,书中所收录的最小的一方作品,印面不足5毫米,“可权”二字朱文自用印,布局明朗,线条利落,小巧别致。另外,是这一时期风格的多元化,在中晚期成熟的稳健印风之外,更多的先秦小玺,时而闪过的浙派画风,透过这些印章,我仿佛看到一个大好年华的英气男儿对于所热爱的篆刻事业的追寻与探索,感受到其所散发的,一种穿越了时空,扑面而来的蓬勃生气。

至中晚期,大量的精美印作,目不睱给。至此师承王福庵的元朱印风渐趋明朗,此种印风细致精美,得其精髓却殊为不易。元朱印风过则易呆板,而不及则有失工致与精巧之韵味,忻小渔先生的印作生根于此,我们却可以在每一方印作中看到不一样的灵魂,那是一种脚踩大地的真实,和翱翔于天际的自由。

△光明顶

一生于篆艺的孜孜以求,坚实的对于古印学习的基础,取法广博,金文、小篆、楷书、肖形多种入印形式的不断尝试,形成了忻小渔先生印作所独具的不拘一格的自家面目。大量精美的边款长跋,楷、隶、篆运用转变的得心应手,也使印作更为活色生香。在这册《雪泥鸿爪》所收录印作中,我最喜爱的是先生对于各种随形印章的游刃有余,朱白文同样的手到拈来,很少的篆刻家会对随形印面有如此多的尝试,忻小渔先生不仅这样做了,而且不得不说,完美。

可以对话,是我评价一方印作优劣的唯一标准。在它面前,我可以倾听,也可以诉说,面对忻小渔先生的作品,即是如此。一本印谱可以从头至尾,带着对先生成就的仰望与敬畏,看着先生布篆行刀,也许我的读懂只是浅薄的以已之心妄揣先生之意,只是我却很沉醉,此时此刻此心的愉悦。

脚下踩着峻美黄山坚实的土地,抬头遥望天际的古松与白云,天高云阔,我终于明白忻小渔先生作品之中的那一份超脱于印作之外的平静、淡然与豁达,它所具有的魅力根源。至此,也明白先生面对缤纷世界,一生所求,只是脚踏实地的平凡与真实。

令人惊喜的是,此书除了收录忻小渔先生的五百余方篆刻作品,同时精选有大量的文字,有先生一生致力于篆艺的思考,于篆刻之道的探索与领悟,不遗余力的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求师访友游历江湖的人生轨迹;也有后人的追思与超越时空的脉脉亲情。全书图文并茂,节奏鲜明,如此多元的朴实无华的呈现,与时下一些华而不实的所谓精美巨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雪泥鸿爪》,是一本印谱,更是一本回忆录。之所以称其为印谱,只是因为篆刻在忻小渔先生的生命中占据了太多了地方。此书由忻小漁先生爱女忻岱嫣女士编辑整理,对于篆刻这一专业性极强的艺术门类,一个非专业人士,此举亦非心中所存的爱与信念而不能,令人赞叹。人到中年亦曾经历丧亲之痛,唯慕忻岱嫣女士,能够把亲人的一生倾心热爱凝聚成这样的一册《雪泥鸿爪》,于先父,另一个世界有此为伴,乃莫大欣慰;于亲人,每每徜徉其中,在把它靠近胸口的那一刻,幸福总会比思念更为真实。

本文最早发表于《中国书画报》篆刻版(总第281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