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垃圾能卖350万美元?找到思维盲点突破它,你也能拥有创新思维!

 阿布的书柜 2019-04-18

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自由女神像翻新时扔下的废料,公开向社会招标。几个月过去了,这堆“垃圾”无人问津。一位犹太商人得知后,来到纽约仔细查看了这堆“垃圾”,之后零条件签约。随后,这名商人对这堆“垃圾”进行了分类处理:将废铜融化,铸成小的自由女神像出售,将废旧木块加工成铜像底座;将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就连自由女神身上扫下来的尘土,都加工包装后卖给花店。不到三个月,这堆原本被看成“垃圾”的废物制成的物品出售了350万美元。

为什么明明可以变废为宝的资源,在其他商人的眼中,却一文不值呢?为什么只有犹太商人看到了这堆资源的价值,将其变现了呢?究其原因,因为人类的思维里存在着盲点。前者被思维盲点所蒙蔽,后者突破了思维上的盲点,拥有了创新思维。

为何机会总是难以被发现,往往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思维盲点。

职场上,我们经常会听人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可实际上,比方向不对更可怕的,是被困在自己的思维盲点里,因为方向不对及时调转方向就可以了,可思维盲点会让人不自知、不自觉,就好比你不断碰壁,却不知道那个阻碍你发展的墙壁在哪里。

究竟什么是思维盲点?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军队曾用一批犹太人做过人体实验。实验中,犹太人被蒙上眼睛,有人告诉他们:“你们的手臂上被划开了一道很深的伤口,一直不停地流血,最后你们会失血过多而死去。”可实际上,这群犹太人的手臂只被划开了一条很小的口子,根本不会留学致死,房间里滴滴答答的流血声其实是水滴声。但实验结果超出了预期,其中几个犹太人竟然被活活吓死了。

这个实验中,犹太人用来感知世界的唯一途径,只有自己的耳朵,加上实验开始时他们听到的话,使得他们内心充满了恐惧,思维也陷入了盲区。

蒙上眼睛的犹太人,困在思维盲点里被恐惧吓死了。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写了一本叫做《思维盲点》的书,在这本书中,他这样理解思维盲点:“思维盲点可能会遮蔽我们所有的感官,使我们无法感受、听取以及接纳其他任何意见。思维盲点常产生于人的无意识状态,在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下,人会不知不觉掉入一个陷阱。”

通常,我们会说某人钻牛角尖、想不开,这其实是因为他陷入了思维盲点,而无法自拔。

思维盲点导致无知,让人无法相互理解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夏虫不可语冰。”意思是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冬天的冰,常用来比喻人知识浅薄,见识短浅。

我们每个人由于出身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除了我们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其实面对很多陌生问题,我们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但思维盲点,却和有限认知不一样,它会让我们在面对陌生事物时产生冷漠和麻木,从内心发出一个声音,告诉自己:“这些我不懂的,以及与我意见相左的事物,都是不值得关注和了解的,我已经为其下了结论。”

比如,当一个人说出“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时,真正被困在思维盲点里的其实并非是被当作“夏虫”的一方,很可能是说这句话的人。正是因为他的思维盲点,才轻易下了结论。

1、思维盲点的出现,形成了一个认知闭环,最终指向无知

1543年,哥白尼率先提出日心说理论,这一理论颠覆了宗教信仰,改变了传统观念,学说一出,哥白尼立马受到了攻击。哥白尼之后的科学家布鲁诺,也因为支持“日心说”被活活烧死。到了公元17世纪,伽利略前往罗马对“日心说”的言论和著作进行辩护。反对他的人要求他提供证据,证明地球是在以高速围绕太阳运动。

垃圾能卖350万美元?找到思维盲点突破它,你也能拥有创新思维!

哥白尼率先提出“日心说”,却被教会严重迫害。

从1616年到1632年的16年间,伽利略一直在寻找着证据,直到伽利略自认为找到了足够的证据,出版了《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但当时,伽利略只是用潮汐来证明地球绕太阳转,这一论据并不充分,导致反对者抓住不放,指控伽利略的严重罪行,并判处了他终身监禁。

在这三人之后,尽管关于“日心说”的理论仍然存在,但很多人迫于教会的压力,三缄其口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观点。可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日心说”最终得到了认可,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了自己的无知。而对日心说的评判和对科学家的迫害,最终让教会陷入了很大的被动,多数人不再相信依靠教义来干预科学。

在“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的过程中,除了教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外,其实很多普通人都是陷在自己的思维盲点中无法自拔。

垃圾能卖350万美元?找到思维盲点突破它,你也能拥有创新思维!

思维盲点杀伤力很大,不仅可以混淆视听更能让你不听不看。

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的发现,与他们原本的认知发生了分歧,于是,为了维护自尊,他们固执己见,拒绝接受新的信息,甚至拒绝讨论、拒绝交流,这就导致了他们丧失刷新认知的机会,直接导致了自己的无知。

2、思维盲点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无法理解,隔阂加深

克利福德曾说过:“人的内心世界需要射进一缕探索的光线,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变得活力四射。”一个内心充满活力的人,会用更加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他的思维会相对活跃,也更加能够接受新鲜的事物。

可是,思维盲点的出现,却会浇灭内心的活力,瞬间让人钻进死胡同。

传说,苏轼和佛印是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为人老实,从不语出狂言,也从不讽刺挖苦他人,但苏轼却经常拿佛印逗趣。一次,苏轼与佛印一起谈经,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你像佛像。佛印反过来问苏轼,那你看我像什么呢?苏轼笑着说,我看你像牛粪。佛印笑而不语。苏轼回家后,和苏小妹说起了这件事,苏小妹反倒讥讽苏轼,你心中有什么,才会看别人像什么,佛印不理你,是因为他比你有智慧。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获得互相理解并不容易。

在这个故事中,如果不是苏小妹一语道破,苏轼永远都不会理解佛印的处世智慧,他可能会一直认为佛印脾气好、好欺负,却不能理解他作为一位高僧,参禅悟道的玄机。

思维盲点,经常出现在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之时,这时,你无法理解别人内心所想,更不可能去认同他的做法,久而久之,你们就变成了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方向上前进,却永不相交。

消除思维盲点的秘密武器

思维盲点的出现,让人的认知陷入停滞,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认知若不能及时更新,无异于“睁眼瞎”。因此,消除思维盲点,打开思路,甚至学会创造性思维,对于职场人来说,非常重要。那么,消除思维盲点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首先,学会多方面感知。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所说的兼听,其实就是多方面感知的意思。

只有对事物的感知多,才能对事实更加了解,在认识事物方面才会更加透彻。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蜜蜂放进一个敞开口的瓶子里,并将瓶底对准阳光。可是,这些蜜蜂全部只朝瓶底飞过去,对黯淡的敞开的瓶底全不理睬,最终,这些蜜蜂全部撞死在了瓶底。

蜜蜂因为惯性思维丢了性命,人类也要警惕。

人类其实也有这种倾向,比如,工作上习惯了的方法,即使有改进的空间,也不想去费神思考;下班回家的路线,即使堵车难走,也不愿冒风险去换一条新的路线。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多方面的感知变得越来越重要,谁掌握更多的信息和方法,谁就有可能尽快胜出。因此,一定要学会打破惯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偏听则暗现象的发生。

其次,积累有价值的思想经验。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七天没饭吃,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粮食,便赶紧埋锅做饭。米饭将熟之际,孔子闻香抬头,恰好看到颜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孔子误以为颜回偷吃,便试探他:“我刚刚梦到我的父亲,想用这干净的白饭来祭拜他。”颜回赶忙说:“不行,这饭不干净!刚刚有些烟尘掉进去了,扔了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面对颜回的举动,孔子感慨:“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孔子的话,意思是眼见都不一定为实,那么,没有见过、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就更有可能偏离真相了。

经验是最值钱的思维财富,一定要高度重视。

威廉·詹姆斯在《思维盲点》一书中说:“一个人只有经历过一件事情,他才可能懂得这件事情的意义。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我们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所以,我们要十分重视那些有价值的思想经验,那些可能都是我们用教训换来的,交了学费的,只有这些经验,才能让我们少走弯路,更接近事物的真相。

东野圭吾说过:“人类的惯性思维有时候是很糟糕的。虽然人们知道肥皂泡里面有空气,但因为眼睛看不见,就常常忘记了它的存在,这样一来,我们生命中很多东西就被忽略了。”当我们想不通一件事情时,多半也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逃出惯性思维,发现盲点,解决它,就能有所突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