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一旦恋上魏碑就不愿意写唐楷了?

 对岸合欢树 2019-04-19

魏碑和唐楷是楷书里面两大流派,魏碑产生于魏晋时期,从出土的文物看,魏碑体一直是摩崖、刻碑和墓志上的主要字体,说明当时的刻工就是这种风格,与写的人无关,这种情况即使在王羲之时代也是如此,同时期出土的王、谢墓志依然如此,郭沫若还依此断定兰亭是伪作。愚认为魏碑不是书写的楷书,而是刻出来的楷书。由于刻工水平不同,所以风格上变化较大,摩崖等露在外面的字一般刻的工整精美,如《龙门二十品》,但墓志等埋在地下的总体风格粗旷雄浑,如《李壁墓志》等。


南北朝后期,楷书基本延续二王笔法,陈、隋时期智永的千字文就是代表,唐初褚遂良也属于这一类风格。

而虞世南、欧阳询则将楷书写的平正规矩,法度森严,对唐代中后期影响较大,中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延续这一风格,将楷书发展到了极致,并称“颜筋柳骨”,成为了后世楷书规范书写的范本。

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以后,后世科举考试必须使用规范的楷书答卷,唐代楷书规范平正,正好合适启蒙教学,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科举制度的灭亡。明末清代随着书法复古运动兴起,魏碑也和篆隶一样受到重视,出现一批魏碑大师。书法成为纯艺术形式后,书法的实用价值已经极大的减弱,对于楷书的审美也不局限在平正优美,自然、灵动、个性、创新成为楷书创作的大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刻板规矩的唐楷自然缺少了以往的优势,而魏碑的多样性、丰富性给楷书创作带来了广阔的天地。近几届的国展魏碑作品已经成为楷书的主力,而简单的学唐楷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了空间。这是时代的选择,是审美的进步,也促使学唐楷的人不能就唐楷学唐楷,千万不要简单的认为临像了就是好,临的再像也不是自己的,要融会贯通,要打破传统,完成在唐楷基础上的适当创新。其实清代的何绍基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以颜体为底子融入自己的笔意,自成一家,他的字你可以不喜欢,但他的方法值得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