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粹君丨主播:亚楠 三种人生,你选哪个? 来自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00:00 13:13 励志短片《不负此生》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有人二十岁已经死了, 有人七十岁还在发现生命的可能, 有人终其一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有人为一件事着迷, 简单执拗,终其一生 和著名TED演讲《别让任何人打乱你的生活节奏》一样,《不负此生》把“人生选择”话题再次推出来。 人生百态,选择何种人生才有价值,难以定论。 在中国,年轻人有着惯性的人生选择: 升学季冲向“考试大军”,毕业季冲向“就业大军”,单身太久又加入了“相亲团”。 他们忙忙碌碌步入中年,面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可预见的未来,许多人产生了“从头来过”的想法。 说到底还是觉得彼时年少无知或是发觉选错了路,或错过了更好的路,所以总有一种不甘在心头。 如果有三种人生,你选哪个? 1.安逸稳定,有保障 在中国,大学生毕业以后,学生与家长的人生开始面临选择。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建议”: “考个研吧,再缓三年。” “研究生毕业好找工作。” “考完研,再考个博,直接留校。” “考公务员,那是铁饭碗。” “你可千万别去私企啊!” 据统计,近11年的考研大军从44万人上涨至72万,报录比高达4:1。 而公务员岗位也因为工资稳定、高福利、高社会地位、相对公平等原因让青年人勇敢地迎接几百比一的录取率,每年报名人数多达百万以上。 其实求稳心态在中国并不稀奇,封建制时代,中国的官员一直被世袭制的士族所垄断,平民百姓只能种田。 到了唐朝,男人若想出人头地,只能进京赶考,而录取不过二三十人,然而,区区几十名,即使到了科举鼎盛时也不过几百名额,却引得天下学子竞折腰,须眉白发终不悔。 所为何来? 其中,固然有范仲淹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国家情怀,但更普遍的则是一旦科举中第所带来的身份改变,从此生活富足稳定,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孟郊一首《登科后》真实反应了这种身心解放的状态。 科举制度在中国有着1300年的历史,可以说,在我们的血液和基因中就存在着这种交织着“捷径”与“安全”的文化基因。 在找工作或择偶时,诸多“卡死”的条件,无非反映着中国人的安稳意识。 然而,在求稳之路上,依然存在着风险。 据大学心理研究部调查,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中,其中90%为博士生,10%为硕士生,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占比56%。 已经进入稳定状态的人们,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许多国企从业人员表示, 稳定工作最大的弊病就是缺乏上升空间,当业务娴熟以后,在工作中的自我价值感一点点消解。 列夫·托尔斯泰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深刻展现了“稳定的背面”: 小说中,那个为了稳定工作和幸福家庭奔忙不休的主人公,在一场疾病当中惊醒,反思自己的一生,他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安逸的生活环境,并用余下的生命努力维系安定。 直到临死,他才发现,自己这样的一生,并没有真正地活过。 2.无所畏惧,追逐不凡 在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耐克以一支1分30秒的广告Dream Crazier博得眼球。各大媒体平台评论它———“超燃广告!燃炸了!被耐克新广告点燃了!” 一则戏谑的推文标题道:“耐克最新广告,来了一群疯子!” 这则广告的前传Dream Crazy(梦想就该疯狂)的广告词这样写道: 要是他们说你的梦想太离谱, 要是他们总是笑你做不到, 很好,坚持下去, 因为那些不肯相信梦想的人根本不懂, 梦想,必须是疯狂的。 其中没有腿的摔跤运动员Isaiah Bird和轮椅篮球运动员Megan Blunk在赛场上耀眼夺目,而他们无疑也是“疯子”成员之一。 他们都曾是社会默认的“失败者”、“残疾人”、“弱者”,而正是这些“疯狂的失败者”展现了人类生命的另一种昂扬的可能,给全世界耐克广告的观众以示范和启迪。 “疯狂”绝不是一个贬义词。 疯狂就是无所畏惧! 因为无所畏惧,从一出生就没有双腿的男孩以赛亚·伯德,十岁披靡摔跤场,保持着27:12的战绩;因为无所畏惧,左手没有完全发育的沙奎尔·格里芬帮助橄榄球队获得全国冠军,成为西雅图海鹰队首发球员。 加缪说:“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面对多元开放的当代社会,人们往往缺少了无畏的“疯狂”精神,所以许多人忙忙碌碌,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些人,常在梦想面前止步。 他们觉得自己做不到,因为他们看重自己的弱点,害怕劣势会无限放大,所以选择把缺陷隐藏,然而,那些缺陷就像不曾愈合的伤口,慢慢腐蚀了原本健康的人生。 而那些无所畏惧的人,他们的生命更加疯狂,也更加精彩。 纪德在《人间粮食》中写道:“我们的灵魂,如果说还有点价值,那也是因为比别的灵魂燃烧得更炽烈!” 无所畏惧地去寻找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吧,找到以后,试着继续超越它! 3.专心致志,不负此生 电影《霸王别姬》,戏班主关师傅说,霸王项羽乃盖世英雄,却命丧乌江,可见人难违天命。 关师傅告诉弟子,他之所以先说这折戏,是因为戏里头有一个做人做事的道理——人,要自个成全自个。 电影《霸王别姬》的主角是程蝶衣,取材于同名京剧名角梅兰芳。 虽然程蝶衣和梅兰芳分别表演着不同历史年代的爱情故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对艺术的专注。他们在创造经典的同时,更展现了中国梨园行当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戏外,梅兰芳的子女从来没见过父亲穿睡衣的样子,每天整整齐齐,连在家里也打领带。 纪录片《我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诗人痖弦1966年受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计划,他读遍图书馆藏,编写了中国新诗年表,收录在《中国新诗研究》中。 在爱荷华,他说,他第一次看见人家作家是什么样子: “打字机的声音整夜不停,真是工作着,艰苦的工作,对自己的要求那么严格。那种尊严,文学是唯一的标准,好像一生就是为了文学,没有第二件事情,那种气概,我们实在是深深地体验到了。” 这段话可以为专注做一个注解。 专注,是长久的热情。 木心23岁退还杭州教师的聘书,上莫干山。6年,读书、写作,写出20本书。他说他是听了福楼拜的话。 “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福楼拜) 温暖、稳定、安逸,是专注的敌人。 司马迁十三年著《史记》,李时珍二十七年编《本草》,赵李族寒,尽天下古文奇字,《金石录》方成,曹公褴裳傲骨,倾半生心酸悔悟,《红楼》未完…… 这样的故事散落在世界各地,那些值得尊敬的灵魂,有些已经离开了,有些仍在路上。 也许是下一个你,下一个我。总之,正如福楼拜所断言的,它不适合胆小的人。 庄子开篇《逍遥游》,气魄不俗。 他说大鹏鸟飞往南海时,蝉和小斑鸠纷纷跑出来笑话它:何必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呢?何必向往南海呢?我们有一片小树林就够了,我们只要找到今天的粮食就能生活。 庄子替大鹏鸟说:你们小虫小鸟懂什么!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智慧低等的赶不上智慧高明的,短寿不如长寿。) 庄子和尼采一样,在人生的选择上,都希望人类可以不断超越世俗中的自己,从种种虚伪造作中破茧而出,奔向真实的自己。 一个人,他可以安于平凡,他也可以开创不凡。 一个人,他可以认可稳定,也可以挑战疯狂,还可以凝神内敛专注本心。 因为人生有千万种姿态,人生有无数种可能。 这样的三种人生摆在你面前,你选好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