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泰阳汉子 2019-04-19

一提到魏晋南北朝,可能大多数人会想到国家林立,战争不断。但是当抛开这些纷扰后,我们会发现有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在社会盛行——玄学。

最早论述“玄学”的应当属老子吧。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老子这句话就会产生一种隔离感、陌生感以及神秘感。但当你解开它的面纱时,其实“玄学”一点也不“玄”。

一、什么是玄学

魏晋南北朝可以算是“玄学”的兴起、发展以及高潮的时期。那“玄学”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它不像原始儒学和今文经学那样,以探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原则和社会理想为主,而是以自然、社会、人的性情、人的思维为对象,进行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玄学家多是当时的名士,它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

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玄学产生背景

玄学的产生一方面因为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丝毫无助于解决社会尖锐的矛盾;另一方面人们对于长期的战乱、无聊的政治斗争以及门阀士族的腐朽感到厌倦。这两方面已经致使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于是,人们开始崇尚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试图在玄虚淡泊之中求以精神的安慰,玄学应用而生。

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三、玄学产生途径:

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家学说,为了达到说服国君采用自家学说,常常会与其他学派进行争辩。争辩色彩最为浓厚的当属孟子,《孟子》一书就是“长于论辩”。后来,在魏晋时期,这种论辩就演化为以道家经籍为依据来谈明辨理。

汉代地方清议盛行,喜评人才的才能和品行。故到魏晋时期,就演化为以道家哲理来品评人物。

四、玄学代表

正始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是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哲学上嵇康、阮籍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

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西晋玄学,以裴頠、郭象为代表,构成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东晋玄学,以张湛、韩伯、陶渊明、袁宏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