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郭嵩焘三题

 高山流水乐逍遥 2019-04-19

 祭郭嵩焘诞辰200周年

湖南湘阴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咸丰四年(1854)至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病逝,终年73岁。他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出国外交大臣。

郭嵩焘三

 

其谓一题名字,二题封谥,三题自铭。适逢晚清重臣郭公诞辰200周年之际,重阅了其一生业绩,令人感佩不已。世之评论甚多,容予从小处发之笔端。

一题名字

见诸史册的,郭公有九个名字:龄儿、先杞、嵩焘、伯琛、筠仙、云仙、筠轩、玉池山农、玉池老人。

龄儿、先杞,应该是父母居三井头孩子出生地所取。郭公生于1818年湖南省的湘阴县城西。郭氏祖籍系吴越一支发脉。曾祖郭熊是湘阴的富商,且是贡生。祖父郭铨世继续祖业,经营田地、盐业和钱庄其父郭家彪精通医术,矜贫恤独,经常施药乡里,深受嵩焘其名,亦有“寿”字内涵。家人常以“崧(焘)龄”呼唤,可见乡邻尊重。郭家世代既经商又读书,受儒家文化影响比较深,为孩子取名颇有讲究。为何取齡儿?内涵玄机。郭家祖人寿命都不过60左右。望儿长寿,仕进长远。郭公的老家虽在湘阴城西正街普田巷三井头,但已在长沙开有商铺,寻找了一个吉祥的街道,名“寿星街”;父子心中的勾画。郭公晚年赋诗中有“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寓意精神长寿,千秋不朽。先杞之名是入学名,即家族排行名。先,取自“世家先立本,道德与文章”排行诗中。杞,本名枸杞,养生延寿药物(注意:父亲从医出身)。又有“杞人忧天”一说。据《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所言: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故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后世虽笑迂腐过分担心,然则忧天忧国,为读书人首要之则;不然读书人与俗夫何异?父辈的执着,潜移了儿子的执着。大凡皆有灵验。郭公慧眼超前通变,第一个写出《使西纪程》,求国家不可闭关自守,学习西洋技术,遭到保守派的铺天盖地谩骂、讽刺、打击,认为这样伟大的清朝,还怕英国、法国乎?简直杞人忧天。任凭诋毁,我行我素。先杞,国家在先,他担心的是国家的命运。只有曾国藩、李鸿章、曾纪泽读懂了他。今天,我们更认识了他的远见卓识。

嵩焘者,喻志也,当为居长沙父子同心而鸣。嵩,山上小山,极高,犹喜马拉雅山之珠穆朗玛峰。焘,由寿(年限很长)和四点火(光明)组合,寓意经久不熄灭的长明灯,照亮后来的路。从姓名学来看,知识丰富,中年得贵,光照远处,出国迹象。有表字伯琛,两相呼应。伯,老大、第一;琛,又谓贡宝,大贵。真正所谓要,出类拔萃,非同凡响。

郭公锐意求学。立志进取,饱读诗书,经世致用,不恭虚浮。他18岁考取秀才,22岁中举,29岁摘桂进士做官。封建士大夫趾高气扬,固步自封,而他不辍脚步,崇尚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学贯中西。

     郭嵩焘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郭嵩焘日记》、《养知书屋文集》、《养知书屋遗集》、《郭侍郎奏疏》、《礼记质疑》、《大学质疑》、《中庸质疑》、《使西纪程》等。纵观众多“质疑”,可看到他的研究洞彻,蔑视权贵,思维创新的精神一以贯之。在当时社会,其学问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情势。

郭公有超人见识,提前走向世界。曾国藩欲递辞呈时,他力阻其行,晓以国难,助创湘军,兴办水师。左宗棠受挫之时,他给左打气,督促迎难而上,披挂上阵,始有新局。封建士大夫们热衷于天朝自大,盲目排外。他却要平等看洋人,反对呼“蛮夷”。既然洋人要侵华经商挡不住,我们就要开门了解西洋,学习成功的东西。特别是重任出使英、法钦差大臣后,一系列变格图存模式都是常人未曾企及的:与洋人打交道,以和为贵,谈判争胜,“战无了局”,中国的刀枪剑戟太落后。后果确实如此。学习洋人的工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改革政治体制,富国强兵。“其本在朝廷政教。”“君民兼主国权。”这一点,他是最早预见并提出的。郭公1859年上书“疏通夷情”,是说洋人对中国了如指掌,而“通市二百余年,交兵议宽款又二十余年,”国人却不知外情不懂外语,现在必须要办外语学堂,使“转相传习”。必须要使实学代替八股,以应对外交。他反对重农抑商,发展民族工业,名声好的商人可以做官。这些振聋发聩的高论,不亚于地震!天下哗然。

再看筠仙、云仙、筠轩诸名,都是自取号名。筠,青皮有节操的竹子。仙,神仙。轩,卿大夫之车,有高贵栏杆。总起来分析,暗示了其人个性很强,性格秉直,爱国远见,超脱一般,不会消失。

为什么又叫玉池山农、玉池老人呢?其意表示不忘耕读出身。他的老房子长沙寿星街,房子雅称玉池别墅,内有小塘;自取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玉池从何提起?郭公祖父在普田巷经营盐业发财,郭公父亲重修新宅。因庭院内种有两株石榴树对着书斋,故名"面榴轩";院内有个大水池,名“玉池”。郭公有《九日邀同吴南屏、张子恒等登定王台、天心阁,归饮养知书屋》一诗,测知,三人乃步行游观,长沙城里的定王台、天心阁离家不远,邀请回来喝茶很方便。那么,养知书屋且在何处?今之开福区六堆子是也。已荡然无存,但书香隐隐未了。

二题封谥

1891年郭公寿终正寝,消息传来,李鸿章十分怀念,恻隐之心顿生,上书朝廷求封赐谥号。按功绩,清朝第一使臣,开放眼光,无私朝廷,应予追封。圣旨下来却是:“郭嵩焘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所请著不准行。”

“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他写的书籍产生了普天下的指责。什么书?主在《使西纪程》。指责他的是些什么人呢?闭关锁国的上层官僚以及不明真相的莽夫“东亚病夫”,有鲁迅所指的“看客”。于是乎,真正焦虑国家前途命运的人,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是皇帝畏惧“舆论杀人”吗?是朝廷不知其人的良苦用心吗?

当初公使出洋是热行的,去职回来是冷走的。船到汉口,老友李瀚章要他“先期回京不待假满”。他知道,这是恭亲王和李鸿章的意思,要朝廷给他一个官职,不能冷下了。他脑子里打了几个圈圈。

记得遗老遗少们老早就攻击他的洋务策略,立功不讨好;又考虑年已花甲,一身病,怎么还能远涉重洋?但两太后几次招见,非他莫属,无人顶替。慈禧太后还给一颗定心丸:你只一味替国家办事,不要管别人瞎说,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什么心事?外交应与英人和谈,和为贵。打架不是英法对手。他得了尚方宝剑,抱病出使,办成了不少的事,稳定了局势,而皇上太后不认账了,以《使西纪程》满朝非议卖国撤职。

只为超前认识。一、郭认为,不可小瞧洋人,他们也有两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现在落后了,不如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国际参与意识。——清朝坐大,蒙昧不知天外有天。这还得了,如同炸了锅,上下沸腾,不被认可。 二、郭批评因循守旧,要学英国政教制度,“法度严明,仁义兼主,富强未艾,寰海归心。”——只有我天朝才是文明古国,大骂郭对天朝有二心,汉奸。三、郭认为身在他国,应当尊重礼节获得好感,学习长处以为国用。游甲敦炮台,接受披了一下洋人衣;巴西国王入会,大家起立他也随之站起;在白金汉宫听音乐有音乐单,他也同洋人一样阅看。——这便成了他投降卖国的罪名。随吏刘锡鸿告阴状,必欲置之死地。从未见过大场的满清官员们,拿起芝麻当西瓜,大加挞伐。四、他提出,绝不能以为日本弹丸之国,经济和野心发展很快。果然,郭死后三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他说,“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则不及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五.锋芒毕露。郭嵩焘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引起公愤。

他的远见卓识,作为井底之蛙的腐儒昏官是觉察不到的,统治者反倒害怕口狂危及到社稷。所以,他痛彻悟到与其共事,不如回归故里。

三题自铭

郭公前前后后所著书籍共有四十多卷。在那个时候军务洋务忙碌,用毛笔撰写,著作等身,实在是鳞毛凤角。没有封谥,也有自铭,这些诗书典册,可谓千秋永存,非帝王空空封谥可比。。

本节略从他个人诗联中,管窥他的自我评估:自信、远见和执着。

其一:“面榴轩”宅院中,祠堂楹联——

文章千古事

忠孝一生心

联语既是对郭家的总结,也是对对子孙的训辞。要读书深造,要尽忠尽孝。从郭公留下的绝笔《枕上作七首》,其一曰:“三人同瘦命偏长,共道吾家兄弟强。儿辈尚能规进取,莫忘先世有书香。”证明郭公站得高看得远,“吾人行事,必具有天下一家、万物一体之心,乃能于事有济。文章气节不纳之道义,皆是浮动之气。”他的洋务观点,天下一家、万物一体,纳之道义,是为急切拯救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忠心耿耿,哪里投降卖国?曾纪泽当慈禧太后面,很替郭嵩焘抱不平。这一点,太后心知肚明,尽管满朝口诛笔伐问罪,还是算了,随他去吧。

其二: 对联自题——

无补清时,终老书丛原宿志;
                偶谈瀛海,重摊诗卷纪前游。
  “自题” 上联,讲朝廷不重用我了,我就回到老家养老,但是,决不会享受清福,仍然笔耕书田,坐案写事,留给后世,为实现早期的梦寐志向。这一点,他已经做到了。下联讲嘴巴还是封不住的,腿子还是要动的。“偶谈”什么呢?瀛海前游。骂由他们骂,我还是要讲国家外交。郭公出使英国时,长沙的居所曾受到守旧派的围攻。乡后,亲友都规劝他少谈洋务。那怎么行?硬要宣讲“欧洲各国日趋富强,推求其源,皆学问考核之功。”“彼之所长,徇而习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诚得其道,则相辅以至富强,由此而保国千年可也。”并将自己有关洋务的论文编成《罪言存略》一书,自费刊行。                            

其三:光绪十四年三月十日夜赋诗——

      成仁取义生平志,老死柴门亦数然。

      岂分三医连四表,竟愁一药送余年。

      惭无身后完存稿,尽有人间未了缘。

      家国友朋多负负,来生犬马志犹坚。

此诗重点体现“志犹坚”。首联即开宗明义,生平志向以正义为最,即使罢官老死或被杀,折磨多次,本性不移。颈联诉述多病之躯,一边吃药,一边写奏表。愁的是药送终年,而不是表得落妥。曾记得曾经泽讨还伊犁与俄交涉,他上献策六条。第一条就是应听从左宗棠的意见。朝廷认为可备考,密嘱李鸿章将表折内容转曾经泽。他多次上书要求禁烟,在长沙开设禁烟会。颔联是说,我惭愧拟定存稿未付梓,洋务愿望不能付之实施。主讲思贤讲舍,并立王船山祠,授徒讲学。尾联遗憾对家庭、朝廷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多有辜负,表达来世就是变成犬马效劳,也会不变初衷,意志更加坚定。这可以说是湖南人的“霸得蛮”的一块金字招牌!

其四:临终前两年的《戏书小像》——

傲慢疏慵不失真,尽留老态待传神。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世人欲杀定位才,迂拙频遭反噬来。

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

此诗表达重在对身后的自信。首联是自我画像,确实如此,栩栩如生,毫不掩饰,光明磊落。颈联自信,让时间说话,有如“西门豹治鄴”:千百年后,令子孙思我言。我这个人是不会消失的。颔联回顾所受之冤屈,诬蔑毁谤,纷至沓来,甚至要他坐牢 ,要杀人。 “谤毁遍天下,而吾心泰然,自谓考之三王而不谬,俟诸百世圣人而不惑,于悠悠之毁誉何有哉!”尾联有自谦“学问半通”,有自白“官半显”。他1860年辞职还乡两年,著书不辍。1862年再度出山。1866年广东巡抚任上被弹劾,回家讲学。1875年又启用入总理衙门。国难当头,又任出国公使第一人。1879年罢官海外,回来写回忆录,宣传洋务。所以是“一生怀抱几曾开”,不屈不挠筠仙在。

中国遣使,始於光绪初。嵩焘首膺其选,论交涉独具远识。 李鸿章认为,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为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