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元曲的代表作,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老根劲节一般苍凉古朴的夕阳图,读来令人动容。
元代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其民族精神向来崇尚朴素自然,在与汉民族融合过程中,很快接受了在北方百姓中流行的白话文,这便是元代戏曲艺术得到高度发展的民间基础。因此,元曲具有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艺术性等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由诗歌艺术向白话艺术过渡的新的文学形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元好问、马致远、关汉卿、王实甫等。

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通常认为,散曲是由宋词发展而来的,所以它的另一名称叫“词余”。许多散曲吸收了宋金对立时期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是民族艺术交互影响的产物。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其中小令流传更广。上面这首《天净沙》便是一首小令。作为独立的曲子,小令本是流行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句调长短不齐,而有一定的腔格。与词不同的地方是用韵加密,几乎每句都要押韵;其次是没有双调或三叠、四叠的调;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本调之外加衬字。
这首《天净沙》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寥寥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
旅荒郊图:凄凉枯败的老树残枝,冷清寂寞的小桥流水,一个“昏”字,道出时已近暮,呱呱鸦噪把秋日傍晚的氛围一下子营造出来。宦途沦落之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古道依旧,瘦马羸弱,西风萧瑟,旅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青山遮不住悲秋,九曲回肠,令人心碎。前三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和九个名词连缀成一幅淡墨山水画,天衣无缝地将不同景致拼在同一个取景框内,音节和谐、情景交融、意境幽远,将作者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其中。紧接着笔锋一转,道出了“断肠人在天涯”这句点睛之笔,透露了诗人归宿难寻、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深刻地表现了主题。马致远曾热衷于功名,但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本期编辑:清漪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