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这样说,到陕西旅游似乎是去那里祭祖,所到景点大多是陵墓,而到山西旅游就大不相同。那有人会问,到山西干什么?笔者可以告诉你到山西是旅游、览胜,简称游览,或者也可以说游山玩水。山西省地面上的文物占到全国文物的72%还多,芮城县境内的西侯度远古文化遗址证明,人类早在180万年前就在这里生存,并且可以钻木取火、狩猎生活,把中华的古文化、古文明向前推进了一百万年。 “十年历史看深圳,百年历史看上海,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山西。”从炎黄及尧舜禹时代到现在大约五千年,在山西这片土地上保留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牛郎织女、孟母三迁、炎黄二帝、尧舜禹的很多传说,晋文公重耳、赵武灵王的诸多事迹都发生在这块土地上。汉文帝刘恒、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没有称帝之前,都潜伏在晋阳做晋王。后人评价晋阳真正属于藏龙卧虎之地,也有评价为龙潜之地。大唐建立后,将晋阳封为“北京”,与当时的长安、洛阳统称三大都城。李世民素有“太原公子”之称,其北伐胜利回长安途中路过晋阳,在晋阳宫休养期间特意到晋祠拜谒唐叔虞祠,并有感而发,仿照王羲之行书写了旷世之久的“晋祠铭志”,其中“之”字的书写方法就达30多种,充分表达了对晋阳、晋祠的敬畏之情。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国内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有72%都在山西。 整个山西省呈树叶形状,南北相距约800公里,东西相隔约350公里,从最北大同云冈石窟往南走,一路上有北岳恒山、应县木塔、忻州五台山、忻州禹王洞、朱棡母亲的皇后园、太原的晋王祠、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介休介子推故地绵山、灵石王家大院、洪洞大槐树遗址、临汾尧都、襄汾古陶唐遗址、侯马“中国古代贸易的旱码头”、绛县晋国遗址、闻喜宰相村(裴家庄)、万荣的秋风楼、荣河的后土祠、运城的关帝庙,以及名扬天下的“盐池”……可以说,山西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数不胜数。 比如,忻州五台山有一座较为有名的佛光寺,是唐代木结构建筑,至今已有1400多年,而且保存完好无损。应县城内的释迦摩尼木塔历经千年,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奇迹,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要高五尺,是世界目前仅存的唯一一座纯木结构建筑,其最神奇之处在于塔身塔内没有一根铁钉! 比如,祁县的乔家大院,是晋商文化辉煌的一个缩影。 比如,榆次的常家大院和榆次老城。与其他晋商财东不一样,常嗣兴是做茶叶生意起家,从乾隆年间到宣统年间,延续了150年的生意经久不衰。地处晋中市最南端的灵石王家大院规模之大,比故宫还大1.5公倾。这些大院再一次证明了晋商文化的辉煌和文化底蕴。 可以说整个黄河流域古文化遗址都能在山西大地找到踪迹。目前通过政府牵头,企业运作,山西省的旅游产业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比如“平遥”“云冈”“五台山”“云丘山风景区”“羊头山”等已经受到世界关注,潜力巨大。 综上所述,山西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几方面: 首先,华夏名人出山西。山西名人辈出,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一本书《中华名人大辞典》中,十分之一的人物都是山西人。 其次,华夏文脉在山西。山西诗人实际上支撑了半部唐诗。比如初唐的王勃、盛唐的王维、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温庭筠都是山西人。 第三,华夏财富数山西。从明初到清末,晋商纵横中华大地五百年有余,尤其是清朝全国排名前十六的大财东都在山西。 自然资源,由于开发利用有枯竭的时候,而旅游资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山西有这样的旅游胜地、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只要你认真细致地看懂了山西,也就看懂了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