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篇宋词怀古之作如何赏析? 前言问题中的这三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风格和主题各有不同。三首词的作者苏轼、王安石、辛弃疾是两宋最有名的文人,诗词俱佳,相对来说,辛弃疾在词这一诗体下力最多。 其中王安石政治地位最高,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当时的政坛以及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轼与王安石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处于长时间的和平时期。而辛弃疾则不同,同为豪放词,北宋与南宋却各有特点。靖康之变以后,南宋的豪放词风之中多有忠君报国的内容,例如刘过、张孝祥、张元干、陈亮、辛弃疾等人的作品都有此特色。他们在豪放一派中,更有辛派词人之说。 辛词更喜欢用典,相比苏轼和王安石的作品,读辛词更加费脑,读者没有一定学力想看懂辛词不太容易 。 我们先分别简析一下这三首词。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写这首《念奴娇》的时候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已经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被贬黄州两年有余,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到苏轼的旷达与豪迈:
和很多词一样,《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苏轼曾经夸奖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不减唐人高处,其实他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有盛唐气象。 上阕描绘了赤壁附近壮美的长江景象。下阕怀古抒情,追忆了当年赤壁一战的英雄豪杰。最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作者无从施展却空见光阴逝去的感慨。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苏轼对于人生命运的思索感悟。可以比较一下晏殊的《浣溪沙》,意象不同,气象便不同,明显可以看出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别:
二、《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有些争议,可能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时所作;也有可能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知江宁府所作。
相同的章法,上阕也是写景,同样临江眺望,下阕抒情怀古,叹息六朝兴亡旧事。需要注意的是,王安石这首词要早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且对于苏轼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宋代杨湜《古今词话》中写到:
苏轼为之嗟叹,李清照却不客气地笑话王安石不懂作词:
梁启超在《饮冰室评词》中认为李清照说得太过分了,并为王安石翻案:
梁启超说《桂枝香·登临送目》这一篇不亚于周邦彦、辛弃疾,你李易安怎么能这样”谩诋“人家呢? 王安石这首词中用了陈叔宝的典故, 化用了杜牧的两首诗:“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王安石通过对于陈朝亡国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相比苏轼念奴娇对于个人命运的嗟叹,境界高了一层。 有人可能会想,王安石死于1086,靖康之变发生于1126年,40年前的王安石未卜先知吗?政治家的嗅觉可能真得这么敏感。整个宋朝一直受着北方民族的威胁,宋辽檀渊之盟后虽然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但是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并没有归还。在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辽还借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又侵占了宋朝的一些土地。 王安石当年未必想到辽国背后会诞生一个强大的金国,但是下面要说的辛弃疾却料到了金国背后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蒙古,结果金灭掉了北宋,元灭掉了南宋。 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词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典多,例如这首词中有:三国的孙权赤壁大战;南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北伐成功;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霍去病击败匈奴,封狼居胥山;廉颇的失意等故事。 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开禧元年(1205)。当时南宋又一次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因此会有“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之语。 虽然辛弃疾一直致力于北伐,但是他认为当时的准备并不充分,宋朝的政坛”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没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将才,因此很有可能会出现“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的结果。 果然,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发动的北伐惨败。开禧三年(1207年),在金国示意下,韩侂胄被杨皇后和史弥远设计劫持至玉津园杀死,函首于金。 四、三人身份不同苏轼终其一生,只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已,他并没有机会在政坛上施展自己的才能。我们也只能看到他作地方官时的点滴,何况他的一生常常在贬谪中漂泊。 王安石不仅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政治家。历朝历代的变法者,大多数是超越时代的高瞻远瞩之人。王安石的变法充满了争议,苏轼就是一个屡次上书反对新法的人,甚至因此被新党报复,差点死于乌台诗案。他还专门写过一首诗讽刺新法:
批评王安石的人,恨不能把王安石当作祸国殃民的秦桧千刀万剐。但是在梁启超的眼里,王安石被树立成了一个伟人的形象: 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辛弃疾则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物,年轻时”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除了武功卓绝以外,辛弃疾的政治军事头脑也出类拔萃,他著有《美芹十论》、《九议》等名篇。可惜的是岁月蹉跎宦海沉浮,他最后只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结束语以上三首词都是怀古豪放词中的千古绝唱,其中王安石与苏轼基本处于太平盛世。虽然北宋政治上也有血雨腥风,但是没有辛弃疾等南宋词人的家国之恨,因此词的内容上缺少辛弃疾的战斗精神和现实意义。 苏轼词“人生如梦”,写的是自己,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感悟;王安石多了一些离黍之思,充满了政治家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而辛派词人因为经历了靖康之耻,词中常常反映爱国抗金收复故土的内容。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类似一篇政论文,对当时的抗金战局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其结果正如所料,南宋在韩侂胄的指挥下大败而回。 更令人惊讶的是,辛弃疾提到过一个惊人的观点: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2 6年后,公元1234年,金被元灭国。南宋终于趁火打劫,终于收复了一部分失地。不过”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元在1279年灭宋。辛弃疾的惊人预言在100年以后终于实现了。 提问时间到了,苏轼、王安石、辛弃疾的这三首词,您最喜欢哪一首呢? |
|
来自: 昵称61042298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