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 犹太人系统培养孩子成才系列一提及到犹太人把生存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这里想提及的第二大块,是犹太人的情感教育。而且这个情感教育特别强调挫折体验,培养逆商。犹太人马克思说,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挫折体验用到孩子身上,也有一个机制较为管用,那就是“延迟满足”。即时满足、超前满足、超量满足容易养成孩子我行我素、任性、情绪不稳定、安全感差、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感恩的个性。 那么什么是“延迟满足”呢?就是孩子提出的每个要求要进行分辨,合理的、紧急的可以马上满足,其他的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生活不易,即便你事事满足你的孩子,社会上也会有各种阻碍和绊子在等着他们,必须让他们先学会适应这些“被拒绝的挫折滋味”。家长的保护必然意味着子女的依赖。除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之外,孩子的情感也该首先套上一层自己结痂生成的外衣。没有一帆风顺,生活充满磨砺,让孩子知道必须照顾自己的身体,必须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形成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这有点像精神上的预防针,准备好闯荡社会的精神抗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苦,包括生活的苦,也包括心里的苦。“受点委屈没有什么不好”。 耶路撒冷 犹太家长处处在模拟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琐碎和麻烦事儿,让孩子提前去适应。犹太父母经营家庭是格外用心费力的,甚至比经营公司付出更多。犹太思想家朱特比曾说,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如果父母过分呵护孩子,反而使孩子失去自信心。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绝对没有独立的人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饱喝一剂足量的你所谓的“幸福”,他就可以被毒死。 耶路撒冷 另外,逆商是怎么养成的?首先要和孩子一起认识挫折、甚至刻意去体验一下挫折,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个挫折的来龙去脉,还可以给他们创造条件去战胜这个挫折,尝一尝通过努力获得克服苦难的感觉,让孩子充分了解挫折和成功的关系,家长可以自己分享一下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让孩子以后应付困境更有自信一些。 犹太人还教育子女要“延迟享受”,告诉孩子,如果你喜欢玩,就必须去赚取自由时间,但这需要你获得良好的学校教育和优秀的学业成绩。此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钱。等赚到钱以后,你就可以玩更长的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了。但是,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那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时间,最后只能拥有一些最终会坏掉的便宜玩具,然后一辈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没有玩具、没有快乐。 这些其实强调的都是感受生活的能力。所以犹太家教法里面还有诸如“参观爸爸妈妈的一天”等活动,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忙碌和辛苦。犹太人还认为“大人适当地向孩子通报家情不是坏事”,让孩子们知道赚钱养家的不易。 The Tower of David 接下来要写的,就是知识的力量。中国人和犹太人其实有不少共同点,他们都爱读书,都很勤奋,都无比疼爱自己的孩子,这几个特征都算得上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 犹太人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会将蜂蜜抹在书上,让孩子早早知道书是甜的,是有吸引力的,孩子两三岁开始,父母就会让他们背诵《圣经》。 但他们的读书也不是死读书,在《塔木德》这本书里就有记载:“没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可能导致罪恶。”他们即便是做学问,都是希望学问能结出劳动的果实,可以给生活创造价值,他们很注重读书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会营造一个金字塔出来,在现实世界里栽跟头。只会读书不会应用的人,被他们称为“驼书的毛驴”。这也是犹太人在颠沛流离的漂泊中总结的生存智慧。 日本人把做学问称做“勉强”,意为强制性地激励自己,避免产生懒惰的情绪,并努力习得一技之长。而犹太人把学习称作“重复”,犹太人特别强调子女是否准备好了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以色列的休息日,所有的饭店、商店和娱乐场所都停止营业,大家都在家中做祈祷,甚至连走亲访友都是违规的。但有一点是允许的,那就是读书和买书。以色列人均出版社和图书馆数量也居全球之首。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犹太家长都习惯退居二线,让兴趣和愿景催促孩子学习,观察、参谋、提醒,才是父母的主要责任,做军师父母,才能不培养平庸的孩子。 爱因斯坦说:教育的目的是把每个人都训练成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钻研是犹太人的成功之道,他们大多是先通过钻研成为某一行当的行家里手而后以之起家的。 这里所说的知识,更像是说终生学习、钻研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是终生创新的人。 特拉维夫 当你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的所有基础生活,自己做饭、做家务,自己处理自己的情绪,自己学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领域的时候,还有一个能力就格外重要。那就是人际关系、社交沟通的能力。这关系到,你会有什么样的机缘,认识什么样的人,赐予你工作机会和其他发展机会。 犹太人漂泊无定,更能感受到同族之间联系的重要性。他们有很强烈的组织精神。邻居之间会相互督促教子方法,家长之间会经常性开会探讨如何更好地教孩子,商人之间都结成联合会……这些都能保证他们的祖传方法、祖传精神不仅被集体继承,还能被集体实践,相互监督,都是同路人,而不显得怪异和孤独。放在其他社会,有些孩子特别勤奋、特别好学、特别努力、特别能劳作、特别体贴父母,那是要被“羡慕嫉妒恨”的。然而他们这个社会,如果整体氛围大体如此,也就见怪不怪了。 在犹太家教方法中,家长还会扮演孩子的社交训练师。在家里给他们上待人接物的模拟课。家长们带孩子出门,会要求他们与遇到的人主动沟通。 著名犹太教育家齐克罗把孩子的交友过程分为四个相互重叠的阶段,三至四岁时是“自我中心阶段”;四至六岁时,是“自我满足阶段”;六至九岁时,是“互惠阶段”;九至十二岁时,是“亲密阶段”。每个阶段应该设置相应的社交教育课。 犹太人认为,人际关系会奇迹般发挥杠杆效应。社交关乎生活质量,不仅因为社交能力关乎一个人理想的实现,更在于它关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幸福程度。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认为: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犹太人告诉孩子,社交培养有两个原则:一是要两倍于自己说话的时间倾听对方的话。二是要多提问,求得知识是人际关系的开始。从第二点也可以看出,犹太人的家教是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学习、求知也是一种社交。 人际关系是生产力,它和知识一样,都可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人际关系的高手都懂得换位思考,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犹太父母会请一名善于交际的孩子充当模特给自己的孩子示范,并进行经常性的训练,表扬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