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战争日本死了一万多人,阵亡的只有一千多,其它人怎么死的

 共同成长888 2019-04-19

甲午战争总体是清朝惨败的,这其实也正常,因为当时的清朝虽然经过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洋务运动”, 但本质上还是个中世纪封建国家,老迈不堪,根本就没有大规模动员全国力量的能力;不可能抗衡日本这种凶悍的列强。

但既然是打仗,那双方肯定都有损失,日本的损失怎么样呢?其实一点都不小,就拿伤亡人数来说,日本一共死亡一万三千多人,这算是比较惨的了,但令人意外的是,日军战死人数嘛……其实只有一千多,也就是说,日军“非战而死”的人数竟然达到战死人数的十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日军到底是怎么死的?

根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一共有1,132人阵亡,还有11,894人病死,当然这个数字日本可能做了些假(比如把被击毙的人数算在病死里面),但这也够奇葩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在古代这种事情非常正常,因为医疗卫生水平不完备,水土不服加上瘟疫很可能造成大量的非战斗减员,一直到近代初期都没好转,比如鸦片战争时期,英军阵亡人数不到百人,但在广东一带染上瘟疫竟然死了差不多500人!

而日本人由于其特殊的饮食情况——爱吃细粮,导致严重缺乏维生素B,从而引发脚气病(这里的脚气病指的不是皮肤病),更是导致大量死亡。

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东部和台湾土著部族激战,结果阵亡12人,病死的人数竟然达到573人!都是得皮肤病,间歇热,弛张热,脚气病,肠道疾病等死的。甲午战争时期日本人也是一样,阵亡的人数不多,但瘟疫,严寒(东北的严寒有时候也让日本人难受,田庄台之战,在恶劣的天气下,日军就有很多人被冻死冻伤)却死了一万多人。

而甲午战争之后事情还没结束,日本人“接收”台湾可不顺利,台湾人民拼死抵抗,加上台湾的热带气候让日本人很不适应,这次战争一般被称为乙未战争(1895年为乙未年),1895年5月29日-1895年11月18日,日军在台湾打了半个月,结果竟然减员32000多人!其中死亡5-6000人!

这里面绝大多数也是病死的(日本人自己统计的是164人阵亡,其它全部是病死的,但后世认为这是日本人进行了小动作,用单位互换、战死变成病死、战死隐瞒不报和窜改战死地点的匿报手法来贬低抗日义军战绩,日军实际战死人数大概有1500人)。

其实甲午战争中,老天是帮了大清一把的,但这种情况下还输的那么惨,那就是国家的问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