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带着头脑去读书
>>>>阅读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首先,阅读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博观约取。 启先生读书面之广是惊人的,大到经史子集,小到稗言小品,无不进入他的阅读范围。但启先生毕竟有自己的专业,他写每篇论文或专著时,一定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占有所有的资料,用他的话说就是要“竭泽而渔”,这就需要精读。 比如启先生曾写过一篇《说八股》的论文,为了写这篇两万多字的论文,启先生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八股的书籍。据他自己说,他收集的这些八股书可能是全国最全的。难怪他的这篇论文写得那么深入浅出,那么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阅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其次要带着头脑去读书。 启先生很赞同“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很多人读书往往对书的作者过于相信,觉得他们讲得头头是道,于是不知不觉地盲从了作者所有的观点,这是被动的读书法。读书时读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一定的自信力,要多问一些为什么,要敢于质问作者你讲得都对吗?这才是 主动的读书法。当然主动的读书法是要建立在自己知识不断积累上,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自己有积累有见解,才能更好地吸收别人的见解。 >>>>阅读要有选择性 最后要理智地、有选择地去读书。虽说要博览群书,但在书海面前,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适于自己的书。启先生到晚年自感精力逐渐不足,于是写下这样两句诗:“饮余有兴徐添酒,读日无多慎买书。” “慎买书”原作“快买书”,后又觉得快买书来读实在力不从心了,便索性改为“不买书”,但又觉得未免太颓废,最终选定“慎买书”。这对我们很有启发。现在好书多得令人眼花缭乱,读者千万别挑花了眼,更不能漫无目的或只图热闹地去读书。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来读,一定要选择有一定知识和学术含金量的书去读,读一本就有一本的收获。那么选择什么书为好呢?北京出版集团出版的“大家小书”系列丛书,就是一套很适宜一般读者的好书,我们就可以多读这类的书。 金开诚:热处理读书法节选自《传统文化六讲》 金开诚 著
许多人都强调读书的重要,却未必知道读书有各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真正的学习,是学习与创造的结合。 >>>>阅读要始终开动脑筋 大家都知道信息的重要性。但其重要性乃是表现在信息的收集、选择、处理、加工这一完整过程并有效应用于一定的目的上,而不能孤立强调信息的收集。读书也有信息的收集,读了以后还要消化、吸收、生发、开拓,并用于一定的创造目标。 所以读书非经处理就不能为读者所用,而且最好是“趁热打铁”,所以借用“热处理”这个名称。 “热处理”的具体表现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始终开动脑筋,全面调动智能因素,即不仅借助记忆力来尽可能记住它,还善于联想、想象与思维。这样所读的书才能至少有一部分在你脑中“发酵”,你的收获也就不仅仅限于书中提供的内容。 >>>>阅读不能忘了落实到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看法很正确。读书与思考就是要紧密结合,而且要以思考为主导,这才是打主动仗,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富有开发性。 孔子所说的学习方法虽然很正确,但现在看来还不完整。因为学了、想了,还必须使其结果得到应用 ,即落实到用 。 应用当然不一定现学现用,读了一点立刻就用。但至少在或长或短的学与思的过程中不能忘了目的在于用。 >>>>写作是对思维能力的最大训练 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知识的运用及创造性的表现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可否认,最为多见的表现是写文章。写是边学习边创造过程中最为艰苦的一环,然而也是最终表现成果的一环。任何人写文章也不是一切都想好了再写;而是必须 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学习、加深思考,并在表现上字斟句酌,力求准确而有“寸劲”。 ![]() 有时为了琢磨一句话,可能用掉一两个小时,看起来效益太差,实际是对思维能力的最大训练。有人一辈子拿不出显著的成果,就因为懒于写作;懒于写作又有一个借口,即认为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有文章出来,实际上并不是那回事。也有人一辈子过不了写作关,就因为没在写作的准确性、分寸感上用功夫。 “学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用” ,三句话,特别是最后一句,是我所提出的主要建议,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 刘道玉:科学读书法节选自《教育问题探津》刘道玉 著 ![]()
>>>>阅读需要重复地读 读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怎样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阅读。一个学习者要做到真正的阅读,首先要明白,阅读需要重复地读,我曾经对学习的本质下过一个定义,学习是感知、重复和记忆。这就说明,重复是学习必经的阶段,俗话说重复乃成功之母的意思。 重复绝不是机械的,每重复一次都有新的体会,也进入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对一个学习者来说,是否能够做到重复的阅读,不仅需要恒心和毅力作支撑,而且也是对他们阅读求真与求通的动机的检验。 ![]() >>>>其次是储存式的阅读 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南宋文学家陆游曾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两句诗是讲读书与实践,也就是知与行的问题,解决“少”必须多读,解决“不知难”就要躬行。阅读不能只是解决一时之需,而是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以备终身之用。那么,怎么才能把阅读获得的知识积累下来呢? 人的记忆分短暂的记忆和长时间的记忆 ,位于大脑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的海马体对记忆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有极少数人的记忆力是天生的, 绝大多数的人是由后天训练而养成的。 我已到耄耋之年,虽然老迈多病,但记性仍相当于中年人的记忆力,这是我坚持锻炼的结果。我认为记读书笔记,既可以锻炼记忆力,又能够积累阅读的收获。 ![]() >>>>再次是情不自禁地阅读 情不自禁是一个成语,出自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的诗句,意思是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个人的行为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一个人的阅读到了这种境界,说明读书与他的生活甚至生命融为一体,他会不由自主地阅读。古往今来,一切大学问家和学术大师,无一例外都是藏书迷和读书痴。读书要培养一种情趣,求知的过程中,要提高自觉性。林语堂先生是公认的文学大师,他就是一个读书痴,他曾经说:“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磨炼’,也不知道什么叫‘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无论是在学校或是校外,也无论是在休闲或是在旅途,他们都会惜时如金地阅读,从中获得无穷的快乐。 ![]() ![]() 《启功评传》 赵仁珪 著 北京出版社 ![]() 《传统文化六讲》 金开诚 著 金舒年、徐令缘 编 北京出版社 ![]() 《教育问题探津》 刘道玉 著 北京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