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差一点擦肩而过—甲骨文背后的故事

 昵称55301288 2019-04-19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

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它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因此被命名为甲骨文。

石破惊天的发现

说起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很多人都能说出这样一个故事: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天,国子监祭酒(当时最高学府官职名,主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王懿荣得了病,用了许多药都不见轻。后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他派人到中药店购药,想看看“龙骨”的究竟,发现这味药已被捣碎了。于是王懿荣又让人从药店里买回了没被捣碎的“龙骨”,发现上面有很多刻痕。他反复揣摩,发现上面的一些奇异的线条与青铜器上面的金文有些相似。于是,他决定对甲骨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外界高价收购带字的甲骨。王懿荣先后共收购了1500余片甲骨,经过考释,他初步断定刻在甲骨上的“线条”是殷商时期的文字。

后来人们把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尊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王懿荣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生性耿直,号称“东怪”。时任晚清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

甲骨文的发现石破天惊,改写了中国历史,革新了现代学术,也为汉字书法艺术开辟了新的路径。相对于远古传说而言,甲骨文的发现就像是一个近世神话,在关心这个故事的人之间纸笔相传。

甲骨文特点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造型特点。平常,多以结构与造型混淆的方法,来描述汉字的构造与部件。因为其部件在大篆之后,形状与结构基本上趋于统一性了。而甲骨文中统一风格的部件,却还可存在不同的个性状态。由部件组合而成结构,又非大篆后汉字的结构之意。因而,用造型来描述甲骨文的结构与形状可能更准确些。  由于以特有的工具——刀,来完成所有的创作,其结构的部件则具有了特殊的属性。打个比方,就是现代灵活的机器人,灵活中有机械呆滞的属性。

线条的特点。书法根本的要素是线条,由线条而决定风格。  我们从几组不同风格的甲骨文中,可知甲骨文在不同的风格之下,线条有不同的表现,但其共性也显而易见。

①线条自然,朴质,起收有度。  ②侧锋线段与中横线段自然递变。  ③不过于强调起笔藏锋,但无露锋起笔。

可用的甲骨文字。基本方法是,甲骨文中没借用的就不要自造了,也不要用大篆小篆甚至部首代替。道理很简单,当初就不存在,任何添加,都不纯正。一些大学甚至砖家,用甲骨文集成长篇文章,甚至有用之写佛经,如有很多人以甲骨文写《心经》,至少你歪曲了《心经》之本意,于己有损,于人有害。

章法意象。甲骨文字,干净平和,节奏清晰,气质典雅。读之,如远古山林之空寂。这是其基调。  ①随势布局。刻字因骨之形状、走势而著字。字之行间距,若有若无,但基本成行以吻合阅读习惯。  ②字大小自然,因字而定,大则大之,小则小之。  ③互文(字组)运用,有的两字是因互文而产生,但更多的已形成了字组,提高了章法布局的方便与美观。  ④大面积留白,尽管是实用性的原因造成的,但也尤具情味。 


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重温甲骨文的发现之旅,有助于我们再塑对古老汉字的敬畏之心和崇敬之情。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