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浮在水面的威尼斯,整座城市条块分割,条条是水,块块是房,海水怎么把陆地肢解成这样?后来得知,这是海边沼泽中人为打造的城市。
1500年前,威尼斯的祖先为了躲避匈奴的追杀,集体迁到了这一片荒无人烟的礁湖区。脚下半海半陆的土地,十分松软,又不宜耕作。为了生存,人们先将大木桩一根一根打进海水里,一个挨一个打牢,这就是地基,然后在上面铺上就地取材的石块,建造房屋。威尼斯人这才有了立脚之地。
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奋斗、开拓,把一百多个烂泥巴小岛开发建造成面积相当北京颐和园大的一座享誉世界的水城。据说仅仅圣马可大教堂就耗费了500万根木桩,当年周边的树木都被砍光了,以至于威尼斯往俄罗斯寻找木料。可以说,威尼斯城下是一片“原始森林”!有人非常形象地形容威尼斯,“水上是石头,水下是森林”。非常神奇的是水下木头水泡千年不烂。考古学家曾挖掘了马可波罗的故居,发现水下的木头坚硬无比,出水见了氧之后才开始腐烂。
有意思的是踏入威尼斯后,也好像置身于木桩中。难以数计的木桩就在楼房前后、水道两边有规律地排列着,构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这些木桩有的作为船、艇、舟固定的泊位,有的围成上船码头。听说木桩上那些红白相间或蓝白相间的条纹是一种标志,红白相间的标志着公有,蓝白相间的标志着私有。你可凭借这一标志,判别木桩所对应的房子和船舟的权属关系。当然,也有没涂色条的木桩,那一定是公共场所的泊位了。如圣马可广场、里亚尔多桥这些地方的海港、码头的泊位安插的就是木纹斑斑、原始而粗糙的木桩。
如果说双翼飞狮是威尼斯的标志,就么木桩则是威尼斯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