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朝中期以前书法消费状况,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朝以前书法消费状况中国书法消费的发展源远流长,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有了雏形,到隋唐时期体系逐渐完整。宋朝的时候甚至还有书法作品外贸出口到东南亚。书法消费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书法作品也开始有了商品化的苗头。明朝中期以后,书法消费的良好发展也吸引了更多书画家以卖艺谋生。 秦汉时期就有以作书维持生活的“书佐”和“书拥”。二者的功能相似,都是由皇家聘请,为皇家服务的专业书法家,只是“书拥”是临时聘用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抄写皇帝诏谕以及宫廷文书。他们的书法作品还是停留在实用阶段,还不能算作书法消费范畴。宫廷的“书佐”虽然是被长期蓄养在宫中,但是地位低而且俸禄也不高。俸禄水平在汉简记载的皇家各级官员里是最低的,只达到了一般温饱水平。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市场上还是以“佣书”即受人雇佣抄写书籍为主。市井里的读书人、寺庙里的和尚都需要“佣书”。这个时期以作书谋生的佣书者干的实际上还是体力活。佣书者里当然还是会有一些具有书法造诣的人,比如说蒋少游。他在传记里就记载了一则人们追捧他抄写的书籍的故事。这说明人们已经开始关注书法的艺术价值。 隋唐时期,皇家与私人收藏的风气盛行。隋唐的皇家除了蓄养画师之外,还出现了求购民间字画的行为。隋唐的皇帝大部分热爱文艺,唐朝皇帝尤其热爱,以至于大肆搜求流散到民间的书画珍品。任命专人专职从事民间搜购工作,甚至是悬赏重金。唐朝的经济繁荣,物质条件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进一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民间也是有不少以收藏字画为乐的贵族地主。 同时,书法消费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消费主体增加、规模扩大,方式也相应增多,为后世书法消费奠定了基础。创作书法作品除了让书法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外,还会进行流通来换得经济上的满足。这一时期,书画消费的目的除了单纯对艺术的追求外,还开始出现关注书画作品的价值的苗头,达官贵族对于名家真迹书画珍品的需求,使得书画作品的商品化本质开始慢慢显现,进一步促进了书画消费活动的繁荣。 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书法消费活动中也是首次出现了用纸币交易的情况。宋朝的书法消费也很活跃,主要原因是因为宋朝皇室支持书法艺术。而且宋朝的官府、寺庙也都推崇书法。达官贵族设宴的时候设置会派专人负责陈列书法作品。寺院也是以悬挂名人字画为殊荣。宋朝不仅有买卖名家书法作品的,还出现了买卖民间一般书者作品的情况。 清朝初期书法消费状况清朝,是中国古代书法消费发展的一个高峰。清朝初期,皇家收藏比明朝更丰富。以前的公私收藏都陆续进入内府。比如高士奇、梁清标的收藏就大部分被皇室收入。当时的紫禁城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叫“三希堂”,那里曾经是整个紫禁城的“收藏中心”。里面的皇家藏品的丰富程度比宋徽宗时期的宣和内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皇家收藏潮流蔓延到了民间,掀起了以收藏字画古玩为乐趣的风潮。尤其是那些富商,这些人对购藏字画有着极大的兴趣,一掷千金也毫不在意。但是实际上可能不太懂得其中的艺术价值,鉴赏能力也比较差,时常会买到赝品而受到他人的嘲笑。 清朝初期记录在册的书画家就有五六千,几乎超过以前各代书画家的总和,如此众多的书画家所支撑起的书画消费的规模自然是空前的了。清朝的初期到中期,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为艺术消费的活跃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乾隆好书,皇室对于书画作品的收购,也是直接促成了书画消费的活跃发展。清朝的士大夫阶层中很多人偏好考据、金石学,热爱收藏字画。甚至掀起了一股收藏人。 于是就有了书画文玩的集中地北京的琉璃厂。琉璃厂形成了文化一条街,包含有书肆、南纸店等。“南纸店”就是琉璃厂进行书画消费活动的场所,同时还出售纸张和文房用品。现在我国很多博物馆收藏的字画珍品都是通过琉璃厂的南纸店流传下来的。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书画消费行为中产生的问题也变得越发尖锐。直到清朝的时候,有一些书画家开始自定润格。当时就有不少书画家在北京的琉璃厂的南纸店里“挂笔单”,意思是书画家自定字画价格,然后委托南纸店悬挂在店里代为销售。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消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