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胡大一:父母李公恕胡佩兰的爱情与事业一样传奇

 马丽zcfhor04c8 2019-04-19
喜欢我们,请加入“乐天族”
在这里,读懂医学和健康!
核心提示
母亲胡佩兰在98岁还在行医,感动了中国;自己后半生致力于传播预防和康复理念,高铁上紧急救人誉满全国。然而,他们的背后,还有一个伟大的男人——胡大一的父亲李公恕。听听胡大一父母传奇般的爱情和故事,你终会明白,为什么有母子两人两代名医感动了中国!

说起“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人们所熟知的是瘦小、白发苍苍的她,年近百岁还坐着小推车到社区坐诊的情景。鲜为人知的是,她的爱情故事同样堪称传奇。作为解放前的女大学生,近代中国第一代独立女性,她与爱人李公恕自由恋爱,在教堂举办婚礼,4个儿子两个随己姓、两个随夫姓。
感动中国的胡佩兰
胡大一高铁救人感动了普通人

在胡佩兰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她的长子胡大一深情回忆起父母相知相依相伴的一生。

注:文章标题系编者根据胡大一回忆的内容拟定。

        如有来世,他们还是夫妻,我还是他们的儿子。

文‖胡大一

2016年3月29日是我父母的百年诞辰纪念日。实际上,父亲长母亲一岁。父亲属大龙,母亲属小龙。1950年上户口时,工作人员疏忽把父母生日写成同一天了。父母也就一致同意,将错就错,同年同月同日生。

父亲祖籍河南内黄,小时候家境已败落,过继给作教员的伯父,自幼随他叔父、我国著名的水彩画家李剑晨专攻美术。后因画画难以维生,叔父劝他放弃美术、改为学医。1937年,父亲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主修眼科。父亲比母亲高一届。抗战期间,河南大学辗转流亡办学,父亲母亲在烽火中习医术,刻苦认真,成绩优异。
少女时的胡佩兰

在河大医学院期间,父亲母亲相识,自由相恋。母亲自强自立,坚决不当达官贵人的花瓶。她崇敬大律师史良,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母亲都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包办。1945年抗战胜利,父亲母亲在开封结婚。婚礼在教堂举行。
壮年时的李公恕

父亲母亲一生恩爱,不离不弃。父亲一生照顾母亲的生活,真正做到无微不至。家里除断断续续雇保姆或请我大姑来帮点家务外,母亲的生活起居父亲事必躬亲,让别人做他不放心。母亲除了读书学习 ,没日没夜做手术、看病人,什么家务都不会、也不做。可家里家外,大事都是母亲拿主意。父亲写一手好毛笔字、钢笔字,又自幼学过美术,这些本事经常用来帮母亲抄写文章与书稿。母亲晚年经常唠叨,她一生最感激三个人:第一是我父亲;第二是她小时同乡同学、亲如姐妹的魏俊明;第三个是自幼从家乡跟随母亲出来,照顾母亲和我们的张慧英(母亲的外甥女),我们叫英姐。

父亲任劳任怨。无论家人外人,与父亲相处过的人都能感受他内心散发的热情善良。每逢下大雪,父亲总是起床最早的人,把自家与邻居家的门前雪扫清。“自扫门前雪”不在父亲的字典里。我们与邻里孩子们有了什么动手动脚,父亲总教育自己的孩子,向邻里道歉。我们弟兄四人衣服鞋袜都是父亲买、父亲洗;买菜做饭,安排我们上学都是父亲的事。
 
我们童年的乐趣几乎都是父亲给的。小时候对母亲的印象就是忙、忙、忙,没完没了的忙。即使到医院等她拿钥匙回家,也是在她办公室写作业,见不到她人影。父亲不但带我们学手工、学美术,也爱不时唱些抗日救亡歌曲,如“黄河大合唱”“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卖报歌”“毕业歌”“我们在太行山上”等,那可是他青年时代的音乐。父亲唱歌从不跑调。母亲除工作与学习外,无任何业余活动,我没听她唱过一声歌。小时候见过她在街上游行队伍里划过旱船,那是庆祝全国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父亲还是谜语对联能手。二弟宁一继承得最好,我最差。为什么四个儿子名字最后一个字都是“一”?因为父亲最喜欢有关“一”的字谜:上不在上 ,下不在下,天无它大 ,人有它大。一字简捷。我随母姓,我们弟兄四人,老大老三姓胡,老二老四姓李。老三名心一,老四名如一,正是拆分了父亲名字李公恕的“恕”字。父母期盼有个女儿,终未如愿。孙子辈中,长孙女是我女儿,父母取名胡可。接着三弟心一的儿子出生,父母取名胡以,意在男女孩都可以。

父亲还经常给我们,后来给孙辈讲故事、说典故、说笑话。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秀才清晨蹲茅厕时对对联,一位讲上联说,“风吹屁股冷”;一位对下联,“坑深粪落池”。
中年时期的胡佩兰李公恕夫妇

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无私又无微不至。我小学直到五年级都是在武昌铁二小上的,小学一年级下学期,从学校借了本小人书,讲的是用自己身体堵敌人碉堡枪眼的苏联卫国战争英雄马特罗索夫的英雄故事,和中国英雄黄继光一样的故事。回家不小心把小人书封面撕破了,心里很紧张,怕第二天还书挨批评。父亲仔仔细细地补好了封面,还精心外加了一层漂亮的黄色书皮。第二天,我非但没有挨批评,老师还在全班表扬了我。

让我永不能忘、至今仍历历在目的是我高考那一天,父亲一早4点多就起床,熬好稀饭,炸好油条,为我备好早餐。高考结束,等待录取通知的一段时间真难熬,尽管最终出来的成绩是全省第一名,也是北医当年三系的最高分,公布前我还是心中没底,又怕家庭出身影响录取。父亲就带我和弟弟们去北京游览,让我放松焦虑情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肝炎流行。1973年我肝酶增高,父母听说了,春节回家与他们团聚,回京时他们给我两木箱子里面用草垫着装满的鸡蛋,说让我加强营养,养好肝脏。那时是计划经济,鸡蛋稀缺,凭票供应,父母把自已用票买回来的鸡蛋积攒起来,舍不得吃,又花高价到自由市场买一些,用粮布票换些,好让不在身边的儿子养好病。

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在密云带、教学,发生泥石流。我作为医生与共产党员,肯定要坚守岗位,抗震救灾。父母对刚二岁的胡可放心不下,马上派弟弟心一连夜来京把胡可接到郑州。

1980年我从西藏阿里医疗队回来,误了考研最佳时机,决定考试出国深造,想去美国,可中学大学都学的俄语,30多岁的人了,从字母开始,从0开始学英文。在阿里医疗队拿双工资,攒钱买了个牡丹牌黑白电视机,跟着电视节目“Mary in Beijing ”和之后北京外国语学院胡文中教授主讲的“Follow me ”自学英语。为了练口语听力,我一天上24小时急诊班,吃睡在急诊室,攒上时间去中国科协国际交流中心帮助接待美国People to People 民间科技交流机构的医学代表团,当了3年多导游,也认识了科协国际交流处很多朋友们,包括吴甘美大姐、华君处长、杨元惺、王光启、翁瑞敏、陈一雄,同时坚持上英语夜校。父母对我出国一事极为上心,父亲买下用手摇的老式留声机和英文灵格风盘,后来又买录音机,亲自送到北京,便于我练习英语。父亲知道我小时喜欢集邮,买了本精美邮册,装好我留在郑州家中的邮票一同带到北京,还给孙女胡可买了玩具。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夏,我同时考取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银行赴美做访问学者项目。需找人写推荐信,其中一人是想找吴英恺院长,但我与吴院长根本不熟,父亲内黄一乡亲王云章,记得是留美解放后回国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他夫人汤汉芬教授和吴院长熟悉;汤汉芬是毛主席青少年时期朋友李振翩医生夫人的妹妹,也是杨元惺的姑妈。母亲轻易不请假外出,这次专程来京,几经周折,找到汤教授。汤教授带着我去协和小院的吴院长住处,向吴院长介绍我的情况。好像吴院长还找北京一位心血管老教授打听胡大一人品如何,后来亲笔为我写了推荐信。后来,杨元惺不幸患心肌梗死。在阜外医院住院治疗时,一位北京市卫生局官员去探望,他开玩笑说,胡大一去美国是我老杨送去的。在一定意义上,这话也没错。

父母一生都没走出过国门。父母河医毕业后,曾一起考取到荷兰留学的机会,但因战乱,更主要当时我出生了,便打消了出国深造的愿望 。姥姥只有两个女儿,对随母姓的我,格外溺爱,要我在汝南由她亲自照料。可她不懂医学知识,整个冬季不让我出外见阳光,抵抗力差,得了次严重肺炎,几乎要命。父母就把我接到身边,但他们开诊所,忙不过来,就请了位姓王的奶母带我,我叫干娘。后来,父母多处打听我这位干娘,一直未能找到。父亲过世后,孙女胡可曾想陪奶奶去印尼巴厘岛看看,不料恰巧那年发生了巴厘岛的恐怖事件没能成行。
晚年的胡佩兰李公恕夫妇

父母80周岁结婚50年是在北京庆贺的。我陪父母一起看了长城、十三陵、天坛、故宫博物院、颐和园。这是1965年离家后陪父母最久的一次。

如何概括父亲的性格呢?善良、包容、忠厚、忍辱负重,又有点儿文弱。一生坎坷,才华横溢又怀才不遇,但仍兢兢业业做好每件工作。不仅对母亲,对所有子孙三代都爱得深切。所有孙子孙女都十分热爱爷爷。

父亲本是个优秀的眼科医生,解放初服从组织分配从政,任第一任武昌铁路医院院长。1955年,父亲调任郑州铁路局卫生处医疗预防科科长,母亲调任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1957年,他差点儿被划为右派。当年铁道部政治部主任胡波等几位老干部对父母热爱新中国、拥护共产党的实情十分了解,力保父亲,未戴上右派帽子,但被下放到三门峡工地工作,做基层医生,为工地民工看病。但此事并未了结,后来运动中父亲又被揪出来,说是内定右派,文革时被说成了“漏网右派”,不断遭受冲击。解放初有领导也曾动员母亲做行政,母亲坚持喜欢热爱临床工作,而未从政。父亲如当时也能如此,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父亲1960年到郑州铁路卫校(后改为郑铁医专)从事教学工作,教授人体解剖学。父亲心灵手巧,剪纸,用纸叠成多种动物,做手影、美术、书法样样精通。年轻时学画的经历也为他以后教解剖学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父亲用铅笔、 粉笔、钢笔画肌肉、骨骼、神经和各种脏器栩栩如生,学校的许多解剖挂图都是他亲手画的。河医解剖教研组几次与铁路卫校商调父亲去河医,铁路系统都坚决不放,只好做罢。

父亲教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对学生可蔼可亲。为了把黑板板书写好,课后苦练粉笔字,深受学生爱戴。可学生们哪里知道,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师,河医大四十年代的毕业生竟连讲师的职称都沒有,更不知道他五十年代初刚解放时就是副教授级校医。当父亲晚年领导终于要发给他一张讲师证书时,历来逆来顺受的父亲终于有了一次尽情的愤怒发泄。他当着学校领导的面,把职称证书撕成了碎片。

父亲毕业几十年后,在河医大的校庆上,老校长张静吾从众多人中首先认出并呼喊“这是公恕”,相对那么多已是名教授、主任、院长、厅长、局长的功成名就的众人中,老校长一眼最先认出并亲切呼喊名字的是那个当年学习勤奋成绩优秀而当下在郑州铁路卫校连职称都没有却深受学生爱戴的父亲。这是父亲一生最感幸福的时光。

父亲过世,弟弟坚持单位念的悼词中一定要有一句话:他该奉献的都奉献了,他该得到的都没得到。我想这更多指物化的东西。实际上他的亲人、学生、同事、邻里提起李老师,都异口同声说,真是好人啊!一生与人为善,口碑自有流芳。
     
母亲不仅是妇产科专家,同时内外妇儿各科知识面广,十分重视自我保健。她长年坚持留下每日喝剩的茶水刷牙漱囗,充有助牙健康的氟,直到98岁,她无一颗假牙或种植牙,一口原装,不时磕磕瓜子。她两次被误诊癌症,被自我排除,躲掉了不必要的有害手术;两次严重腰椎疾病卧床不起,她自己琢磨中西医结合治疗,又神奇般站起,继续出诊。一次意外头部着地摔倒,到医院观察后,自己判定无颅内出血,果断出院。医院几次因其下肢水肿诊断为心力衰竭,母亲与我讨论后确认,一次为络活喜引发的,后几次是晚年进食少、低蛋白血症所致。父亲第一次犯卒中以呕吐为主症,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母亲果断判断为卒中,要求立即转神经科,才得以及时治疗。

父亲就完全不同。他患高血压、糖尿病,吃药依从性极差,也管不住嘴。母亲十分为父亲的健康操心又担心,也是千叮咛、万嘱咐,要好好吃药、控制饮食。母亲也实在太忙于工作,父亲对自己的身体又太不经意上心,还经常趁母亲上班不在家,自己上街买吃的过瘾,导致几次卒中复发。最后一次到医院时无床位,住楼道加床,因吸痰不及时而窒息。最近三弟心一的儿子胡以血化验为“三高”,我让弟弟劝他改变生活方式,管好嘴,迈开腿。他回答说,爷爷生前说过“宁愿疮流脓,不让嘴受穷”。作为一名心血管医生,我也没能好好帮上父亲,真是难以弥补的遗憾。

父母出生于民国初年,青少年时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老年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退休后进入改革开放,他们经历了多少曲折磨难,但又是幸福的。

人们常讲一个成功男人后的女性无名英雄,我父母与此恰恰相反。父亲是支撑母亲全身心从事医疗卫生事业默默奉献,倾注了他对母亲的深情厚爱的无名英雄。父亲的善良,母亲的刚毅自强,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精神传承。

父母一生的爱情在人世确是连理枝,我知道也坚信他们在天就是比翼鸟。如有来世,他们还是夫妻,我还是他们的儿子。


胡佩兰一生书写的5个传奇

1
上班到98岁,每周坐诊6天
坐诊到98岁

在中国历史上,女医生是少之又少的。胡佩兰医生行医70年,98岁时还每周坐诊6天,每天坐着小推车上班,从8点多开始给人看病,一口气看到中午不休息,一上午看二三十个病人是常态。就这一点来看,在医学史和人类历史上恐怕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

2
接生6万人,诊治百万人
临床中的胡佩兰

胡佩兰从28岁时开始行医,一生不搞行政,不要学术头衔,实实在在干了70年临床工作,去世前几天还在给人看病。经她的手接生的有4代人、6万余生命。她诊治的患者接近百万。一辈子诊治量、接生量能与她比肩的医生,世间少找。

3
母子都是名医,累计行医近120年
胡佩兰胡大一母子总有说不完的话

古往今来,子承父业常见,子承母业却相对稀少。而胡佩兰不但作为一代名医,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更是培养出了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母子俩累计行医将近120年,职业风范如出一辙,在事业上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在临床中秉承着同样的仁心仁术,引领行业风气,可谓“济世良药”。

4
89岁时成为青年志愿者
参加志愿服务

胡佩兰热心公益活动,89岁时坚持成为郑州市第一批注册青年志愿者。之后,她定期参与志愿活动,并且还给希望工程捐建希望书屋。她辞世后,长子胡大一一次性捐建15个希望书屋,完成了老人捐建50个希望书屋的遗愿。

5
生育4个儿子,两个跟随己姓

胡佩兰与丈夫李公恕为自由恋爱结婚,两人互相敬重,相亲相爱,伉俪情深。因胡佩兰父亲早逝,家中没有男孩,胡佩兰与丈夫达成一致,生育的孩子中,两个随己姓,两个随夫姓。

胡佩兰语录
医药卫生报做的纪念版面

“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做力所能及的事,别嫌事小。”

“不管在哪儿,总得有个为患者服务的地方,我都90多岁了,到北京不好找工作;我还干得动,工作了一辈子,看了一辈子病,能干一天,就为病人服务一天。”

“感情投入,将心比心。”

“选择了医生就不能图发财;办医院不能总想着挣钱!”

“要是只想着挣钱,就不用跟着我了;要真想着学医、治病救人,就留下来!”

“开大处方,开贵药,开不必要的检查,对不住病人,也愧对医生的良心。”

“病人就是我的止痛针。”

“病人是咱医生的老师。医生是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才学会看病的。为每个病人看好病,才是咱们医生职业的价值体现。”

“人要有三老,老友老窝老本;学会三忘,忘年忘病忘愁。”

整理‖张晓华  编辑‖胡晓军
医者的精神家园 
你我的健康加油站

公众号:letianzu2015

医药卫生报新闻中心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