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娟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苏州民间工艺家 获奖作品: ◎《虎啸图》是缂丝行业中第一幅披毛类动物题材的作品,并在北京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 ◎《古寒山寺》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白花奖“金杯奖” ◎《云龙图》在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寒山夕照》获得银奖,开创了缂丝以泼墨写意画稿为题材的先河 ◎《寒月孤雁》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一只梭子两头尖,缂丝艺人叫苦怜;起早做到黄昏里,饭米无着如油煎。”这是马惠娟从老艺人那学到的民谣,至今还铭记于心。 她自己在织机前一坐也是40多年,目前,全国掌握“织中之圣”缂丝技艺达到省级大师水准的,不过3人。 65岁的马惠娟是其中唯一的女性,也是目前最年轻的一位大师,尤以摹缂书画见长。在国外演示缂丝技艺时,曾有观众“研读”她的手,以为手中藏有“秘密武器”,若一定要说马惠娟有什么“秘密武器”,那便是藏在这个柔弱女子胸中的,一颗不媚世俗、耐得寂寞的心。 1972 年,中日建交后,苏州地区的工艺美术厂成立缂丝车间,并挑选6 名刺绣技师跟随专门聘请的缂丝老师傅学艺,为日本客商试制缂丝和服腰带。马惠娟就是这6 人中的一个,这一入门就坚持了40多年。 当年一起入厂的人来来去去,很多因为耐不住性子就离开了。因为,一件缂丝作品完成需要半年以上乃至两三年,有时要更久,很难在短时间内收获回报。

《荷渚鸳鸯图》( 局部)上的小针孔 因为太热爱这个行业,从艺中期她还自费去进修了绘画,有了绘画的功底就更容易把握缂丝艺术品的创作。因为喜欢,也因为更了解缂丝所蕴含的真正价值,马惠娟坚持到了至今,并希望自己的后人也能更好地将这门传统技法传承下去。
如今已退休的她不太爱出门,一如既往地在织机上静静安守。马惠娟经常在织机前一坐就是大半天,瘦小的背影几乎一动不动;但从正面看去,却能发现她细长的十指一秒钟也没停过,几十个小竹梭在她手中上下翻飞,如在舞蹈。而高级工艺美术师的证书和几大包获奖证书一起,则早被扔在后院的角落里。
“刺绣是‘锦上添花’,而缂丝则是‘无中生有’。”缂丝的编织过程非常复杂,织工要具备高度熟练的缂织技巧和艺术审美能力。对花鸟鱼虫的生长状态,山水风景的态势变化,人物的动势走向,情节的发展,线条勾勒的刚柔曲直,色彩配置的浓淡过渡,都要有一定的认知和想法。要做到随物施梭,灵活掌握,纬线疏密松紧,均匀恰当,不失分寸,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图式纹样的造型和色彩。

《春溪浴鸭图》纵175cm,横75cm 马惠娟摹缂,原作为清宫所制缂丝名作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较于其他工艺大师,马惠娟的作品风格更为细腻,表现的色彩、景物层次也更为丰富,所以她将主要创作精力放在了最难的缂丝名画上。除了充分继承缂丝传统技艺外,她还把最花费时间、最需要付出耐心的戗色,发挥得炉火纯青。色彩的明度、彩度和纯度都有着微妙过渡,使画面上的“花鸟虫草”有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尤其是缂织名画,最难的部分是色彩过渡。名画色彩使用细腻,要在指甲盖般大的地方,用上10多种差别细微的颜色。甚至还把丝线“劈”成数份,再根据需要,把丝线重新揉成正常粗细,就像画家调色一般织于布上。例如马惠娟的《荷渚鸳鸯图》,摊开在灯光下时,点点小针孔密密麻麻、清晰可见。这些针孔是颜色渐变时通经断纬留下的痕迹,亦是缂丝工艺寸寸光阴的证明。

《崔白三秋图》纵105cm,横45cm 马惠娟摹缂,原作为清宫所藏明代缂丝名作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马惠娟也说:“做缂丝啊,整个的人要静下来,要不怕寂寞,不嫌烦。因为一幅传统工笔或写意中国画的色彩很丰富,要想通过织绣达到画作同样的色彩表现是非常麻烦的,比在纸上作画难度高了岂止百倍,不气定神闲是无法做到的。” 由此可见,作品优劣和手工技艺的差异都是心之使然,心定必定手稳,反之,心躁必定手急,相应织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技艺的传承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基于这个考虑,2012 年马惠娟决定正式成立缂丝工作室。但其实早在十来年前工作室就已初具形态了,当时首先是基于客户数量开始增加;其次是因为出现了多样性的客户需求。这时单靠马惠娟一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么大量工作的,如何适应市场变化的议题就被提上了日程,自2005 年以来就开始以工作室的形式运作了。

《斗雀》纵61cm,横32cm 陈之佛原画,马惠娟摹缂
工作室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对缂丝技艺的传承。马惠娟说,这么多年下来,体会最深的还是在于很多缂丝技师本身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所以落实到学习上理解力就不够强。
“缂丝虽说是一门技艺,但是如果想把东西真正做好,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相关的修养,而不只是技术。所以说文化修养尤其重要。要把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其实还是要在文化上多做功夫才行,所以工作室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和传承的使命。目前有4 位学生在跟随马惠娟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

《老子青牛》
如今,现代人追求时尚潮流,花高价到处去抢购大牌奢侈品及高端私人定制品,却不知中国很多传统手工艺更加高贵且富有品位。因为不了解缂丝,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所以工作室也会经常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借以传播缂丝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古老艺术。

《于非闇拟宋缂丝》纵60cm,横32cm 于非闇原画,马惠娟摹缂 马惠娟说:通过这些年的各种活动,大家对缂丝这门艺术从完全不懂到有所认识——原来我们中国的手工技艺有这么高的水平,并因此喜爱上这些美轮美奂的作品,我觉得这就是对缂丝最好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因为缂丝也是一个传统文化载体,所以也算间接弘扬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