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华读书分享-原生家庭那些事儿

 朝华读书 2019-04-20

推荐语:《超越原生家庭》

罗纳德·理查森所著的《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以原生家庭治疗技术为基础,可以帮助你改进人际关系,提升自尊感。

其中有些有启发性的观点非常有意义,如很多人成年后在恋爱中遇到问题,是因为原生家庭内没有很好地建立“良好分化”的人格。

再如两个人通常都在寻找自己合适的亲密程度,这个程度靠两人共同维持,有时一人扮演疏离的角色,另一人则扮演寻求亲密的角色。

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新的启发和改变的契机。

第一篇:家庭关系运行的原理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原生家庭——即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的一生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经历的影响和作用并非仅限于我们的童年时期。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是由原生家庭的环境塑造的。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信念和习惯也会伴随我们一生。即便成人后,我们离开了原生家庭生活,我们在自己建立的新家庭中,仍然会重复原生家庭的各种机制和规则。

如何看见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如何做好我们自己,超越原生家庭的影响,这就是我们这周学习的任务。

今天是第一讲《家庭关系运行的原理》

一个家庭并不仅仅是所有家庭成员的简单相加,正如我们的手并不是五个手指加一个手掌的简单组合。每个手指都会根据自身与其他部分的关联,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失去一个手指,整个手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样工作。剩下的手指就得适应这个变化,并掌握一些新的功能。

家庭关系也是如此,但它比手指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但这种个性不是凭空形成的。每个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个性紧密相关,而家庭中其他成员个性的发展与变化也与他本人的个性有关。

在一个家庭中,没有什么事情是孤立发生的。一旦家中有人生病,其他成员都会因此受到影响,并且做出相应的调整。生病的家庭成员也要做出一定改变,以适应其他成员的变化,而这又会在家庭中引起进一步的变化。这样的连锁反应会不停地持续下去,就像一件类似风铃的悬吊饰品,被风吹来吹去。每次特定的部位都会增加或者减少一定的重量,趋向或远离整体的重心。所有部分都会失去平衡,直到发生改变的那个部分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或者其他部分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

当一个家庭成员陷入法律纠纷、学业上有所成就、在职场上得到提升、生儿育女或生病住院时,其余成员都要进行一定的平衡性“抵偿”。无论家中最初发生的变化是好是坏,这种“抵偿”现象都会发生。因为这种变化会造成家庭内部关系的失衡,从而迫使其他成员必须尽快做出调整,以恢复和重建平衡状态。

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制造平衡与不平衡的方式都会影响所有成员的整体健康状况与幸福指数。

我们最初出生的家庭中会发生各种“平衡”与“失衡”的事件,这些事件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就算我们过了青春期之后再也没有与原来的家庭成员接触过,往往也是如此。除了生理上的本能冲动之外,这是对我们最有影响的力量,谁也无法逃脱。

你的家庭关系

有人早上离家时常常跟妻子吻别,有人常常打电话问候上班的丈夫,还有人每天会在孩子放学后询问他在学校里做了什么。这些都是人们常常对亲近的家庭成员做的事情,几乎成了一种惯例。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改变你的这种惯例性的行为,或者两周内不再这样做。

请注意观察:

1.当你想到要改变类似行为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当你真的改变这种行为时,你会产生什么感受?

2.跟你关系亲近的家庭成员会有何反应?如果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那么他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你对于他的变化有何反应?

当一对夫妻结婚之后,我们往往倾向于认为他们的婚姻是一种独立的关系。他们生活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各种幸福快乐和不幸的问题似乎完全是由他们二人的个性造成的,似乎这一切全都取决于他们二人。但是在现实中,实际情况却往往非常复杂。任何婚姻都是处于动态平衡中的两个家庭的结合。

夫妻双方现在的个性都是由他们过去的家庭经历形成的。他们各自家庭中所发生过的事情,以及家庭应对内部“不平衡”现象的方式,都会对他们二人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他们彼此之间的看法和评价往往也会受到各自家庭背景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期望和相互期望也都来源于各自的家庭经历。

因此,婚姻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而且是两个家庭的相互碰撞与磨合。

必须服从:家庭中的各种规则

每个家庭、每种关系都有其内在的规则。所谓“规则”,就是在各种背景和环境中,规定人们应该如何开展行动的一系列预设和期望。这些“规则”说明了哪些行为是可以被允许的,而哪些是不可允许的,也说明了当规则被遵守或者被违背之后会产生何种后果。

规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明白讲出来的“显规则”,另外一种则是隐含的“潜规则”。每个家庭都会产生这两种规则,而且数量众多,各不相同。

可以明白说出来的“显规则”比较简单。它们常常包括“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有话就说”“不要把音乐声音开得太大”等。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知道这些规则,他们可以公开谈论这些规矩,甚至可以对这些规则进行争辩和修改。

那些隐含的“潜规则”就完全不同了。也许家庭成员都能理解,甚至默认这些规则,但这些规则是不能公开承认或讨论的。一旦有人把这些“潜规则”公开提出来,即使它最坚定的拥护者也都会予以否认。

比如,有的家庭有这样一条潜规则——家庭成员不能发怒,但可以抑郁。虽然没有公开表述出来,但这条规则就在那里:当家庭中有什么事让你不顺心时,你不能发怒,但可以让自己感到压抑。

在另外一些家庭中,“恐惧”的情绪是不允许表露出来的,或者只有女性才能表达自己的“恐惧”。这样一来,“潜规则”就变成这样:当这个家庭中的男性感到害怕的时候,他们必须否认自己的“恐惧”情绪,然后用“愤怒”代替“恐惧”,乃至在盛怒之下采取一些行动。

在一些家庭中,家庭成员不能表露出“悲伤”的情绪。这些家庭的“潜规则”是:必须保持永远快乐,时时嘴角上扬。因此家中的孩子哭泣时,大人会说:“要看到事情总有好的一面!”或者说:“别像小孩子那样爱哭鼻子!”这就是家庭“潜规则”的具体体现。

这些规则的基本目的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协调他们交往的方式。如果家庭成员都遵守这些规则的话,家庭关系就会保持平衡。每一个新加入家庭的人都要学会这些规则。家中的孩子一般会通过两种方式学会这些规则:一种是当他们破坏规则之后,会产生焦虑感;另外一种是当他们破坏规则之后,会感受到父母的焦虑。

焦虑or恐惧,如何影响了我们和孩子

焦虑是一种不良情绪。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恐惧。相比对特定事物的恐惧而言,焦虑对人们的影响更坏。焦虑会让人感到虚弱无力、容易受到伤害等。大多数人,尤其是儿童,都会竭尽全力避免焦虑的情绪。因此,我们大家都学会了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来躲避焦虑,虽然有时这么做会让我们产生其他一些不好的情绪。

比如,有时候我们宁可选择抑郁或偏执,也不愿忍受焦虑的痛苦。能够让你感到焦虑的人往往是处于控制地位的人。在跟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父母很早就可以发现这一点。孩子破坏家庭规则(无论是潜规则还是显规则)之后,父母也许会体罚孩子,但通常最为有效的一种惩罚是对孩子置之不理或威胁要遗弃孩子。

人们在年幼时常常都会因此而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恐惧感”。当父母威胁要遗弃孩子时,孩子就会产生焦虑,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只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举个例子:一位父亲告诉两岁的儿子时间不早了,应该离开公园了,儿子却说“不”,根本不愿意动身。父亲本来可以把孩子抱起来强行带走,但他使用了心理战术。他逐渐走开,还对儿子说:“好吧,你留在这儿,我要走了。”父亲走了几步之后,小孩儿也跟了上来。

在其他情况下,家长还会利用这种“遗弃的威胁”来影响孩子的性格。因为年幼的孩子往往非常依赖父母,很难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所以他们宁可压抑自己性格中不讨大人喜欢的一面,也不愿意忍受焦虑的痛苦。

实际上,孩子们心中常常想:“我一个人不行,我需要父母,所以我不能惹他们生气,不能让他们把我扔掉。”这样一来,我们就从小学会了:显露出自己的真实性情常常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即使父母没有对破坏家庭规则的孩子实施身体或者心理上的惩罚,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焦虑而认识到这种规则的存在。年幼的孩子为了在家庭中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对父母的焦虑非常敏感。小孩子往往非常关注父母在不在身边。同样,他们也逐渐学会了辨识父母的情绪。当父母心情不快时,无论是否明白地说出来,小孩子都能感觉到。通常情况下,孩子们会认为是自己让父母产生了焦虑。

如果孩子的某种特定行为让父母感到不快,小孩往往自己也会感到难过。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从此以后不再做出那种行为。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请你认真尝试一下:改变你惯例性行为的实验。观察和记录下来你的改变,你的感受,家庭其他成员的反应,以及你对他们的反应的反应和感受。

想要听完整版吗?欢迎报名参加朝华读书-“与君共读一年书”,社群共读哦。

你不用担心该从哪里入手,要看哪些书,我们已为你精选52本最值得读的书;

你不用担心没有基础读不懂,我们会有定期的答疑,帮你理解书中难懂的内容,让你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你不用担心坚持不下去,我们建伴读社群,就是为了可以相互支持,一同成长。

你不用担心太忙没时间,听音频,看文字,任你挑选。

想要读书,不知读啥?

自己阅读,坚持困难?

内容艰涩,难以理解?

来朝华读书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