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孩子,从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开始

 铭记心间 2019-02-02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一种幸福的存在。


作者 | 陈发展 


1


孩子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


首先来看一组媒体报道


2016年2月23日,被称为史学天才的西安中学生林某跳楼自杀,年仅18岁(来源百度百科)。之后不久,2016年3月14日,香港连续9天出现7宗青少年坠楼轻生事件2016年10月25日,上海某中学生李某因漏做了语文作业,老师约谈家长,随后被家长批评了几句,便离家出走;失联64小时后在杭州西湖附近被好心人发现(新浪网2016年10月28日)。

 

我们不禁会问,现在孩子怎么了?为什么一言不合,就会采取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呢?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呢?

 


那个贪睡的你▲


再来看一组研究数据


深圳市对4000名青少年的调查显示,有20%的人有自杀意念,7.2%有自杀计划,3.2%有过自杀未遂(袁碧涛,2006)。王熙等人对我国9个地区2000余名青少年(9~18.9岁)的调查发现,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14.8%,农村地区高于城市(16.4%vs13.2%),检出率高峰年龄段为14岁(王熙,2013)。而一项对我国辽宁、安徽、北京三省市6307名重点中学的调查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达23.5%,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9%(汪春花,2007)。北京地区2060名中学生中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达33.1%,抑郁症状为19.3%(张巧玲,2012)。重庆市中学生中,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6.4%(文雨田,2010)。

 
开始学习走路、牙牙学语的你▲


极端行为背后隐藏的是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消极、悲观等病理性情绪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进一步研究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结构、父母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生活事件、父母文化程度等有较为紧密的关系(袁碧涛,2006;杨帆,2011;程永琛,2015,2016)。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往往照出的是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从家庭关系的视角来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那个调皮好动的你▲


2


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


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什么呢?很多人可能会选孩子或父母。著名家庭治疗师李维榕博士做过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实验,通过测量孩子的电生理反应来评估在什么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的情绪反应最激烈。结果显示,孩子情绪最激烈的时刻不是被父母批评指责或自己犯错的时候,而是父母之间有冲突的时候。也就是说,对孩子情绪影响最大的是父母之间的关系。


离婚家庭


离婚意味着夫妻关系的解体,对孩子心理势必有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非毁灭性的,处理得当还可能成为孩子学习处理冲突关系的资源。李亚鹏和王菲离婚后,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孩他娘,内什么,永远爱你!王菲随后也回应道:爱和理智包容一切。


你已不是我的爱人,但是你永远是孩子他娘和他爸,这个身份在孩子心目中永远不会变。对于孩子来说,离婚后的夫妻要尽到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让孩子意识到被爱和离婚无关。夫妻之间的冲突一定不能将孩子卷入其中,否则孩子内心的忠诚冲突将会分裂,形成伤害。


记住,要让孩子明白:我们分开了,不是因为你,而是我们之间有些地方无法调和,分开比在一起更快乐。我们依然爱你!


一段处理恰当的分离,会让孩子知道,人生的幸福可以从一段关系的结合开始,也可以从一段关系的结束开始。这对于TA来说,是一笔财富。



那个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的你


分居家庭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财富和资源分配不均,分居的家庭越来越常见。一种是由于夫妻一方工作的特殊性,不得以而分居,称为被动分居,他们之间的感情依然和睦


另一种情况是主动分居,由于夫妻关系不和,家庭系统失衡,家庭成员对分居达成的默契。分居,让家庭成为形式上的存在,家庭成员的角色功能有一大部分只能靠想象来完成。

 

夫妻分居,尤其是主动分居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很容易形成亲子联盟,导致家庭关系倾斜,这种信息、情感沟通的不顺利势必会阻碍家庭的发展。


如果一个家庭长期分居,你需要思考,是否家庭成员也在恐惧相遇?这种看起来的痛苦分离,可能是在避免更大的痛苦出现。



那个进入青春期的你▲


3


平衡原则和弹性原则


家庭关系的平衡原则


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妻,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倾斜和失衡。著名心理学家Liz将家庭失衡分成两种形式:倾斜和分裂,强调家庭中丈夫的角色和重要性。系统观强调各个元素的互动,互为因果,一个强势而抱怨的太太可能不明白,她的抱怨可能恰恰是丈夫退缩无能的重要原因。同样,没有一个懦弱的父亲,也很难有一个强悍的母亲。


家庭的核心关系倾斜,容易出现亲子联盟,形成家庭关系的三角化,父母未解决的冲突将第三方,常常是孩子卷入其中,形成一种新的平衡。但是这种三角化的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相当不利。


当没有其他关系介入时,母子关系会越来越紧密,处于共生关系。孩子一直处于心智不成熟的状态,很难发展处独立的人格,被形象的称为“拿着脐带找妈妈”,依赖他人,缺乏动力和决断能力。轻者就是为广大女性诟病的“妈宝男”,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重者就是出不了家门的“啃老族”,往往存在心身症状。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母子共生关系均对性心理发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性身份障碍、性取向和性指向的变异等。


母亲决定我们如何与人建立关系,父亲决定我们和谁建立关系。



那个留意隔壁女生的你


家庭关系的弹性原则


互动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弹性(适应性)。这样的家庭具有足够多的可供选择的互动模式,必要时可以调动这些模式的弹性。家庭的边界清晰且具有弹性,既可以制定规则和适当的惩罚,也可以在面临困难时发挥保护功能,随着家庭发展做出适应性调整。

 

比如在家庭中丈夫失业了,极具挫败感的回到家中,妻子得知后倍感压力,良好的夫妻互动需要妻子给予安慰、理解和支持,共同度过难关,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妻子承担更多的经济支持,反之亦然。

 


那个叛逆的你


僵化的家庭往往很难应对环境的变化,在家庭生命周期的节点往往失功能。

 

我曾接待过这样一个家庭,父母都是高学历和高收入,但是上初二的儿子逐渐变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不听老师的话。在治疗室内,每当我想和儿子对话时,父亲就会说:“你看,他根本就没听,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果然儿子就不说话了。如果家庭中有一个成员总是沉默(往往是孩子),那一般都有一个唠叨且严厉的家长。进一步了解夫妻关系发现,父亲经常挑剔母亲做的菜不够好吃,家务做的不够仔细,家庭中总是充满紧张的气氛。

 

我们说这样的家庭关系是僵化的,父亲制定的家庭规则不允许别人打破,不允许家庭成员有错误和有个性,采用批评、指责、挑剔的互动模式来处理冲突。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很难建立有效的自我体系。

 

僵化的家庭关系中的孩子往往会出现适应不良,比如成绩优异的乖少年考入大学离家后,沉迷网络、厌学、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非适应性症状随之出现。


那个有独立想法的你


其他常见且被忽略的缺乏弹性的家庭关系包括:


完美家庭


上周,有一对中年夫妻带着初三的儿子来找我看病。原因是,孩子经常肚子疼,疼的时候满地打滚,各大医院检查都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消化科医生建议看看心理医生。


15岁的小伙子个子175,但是非常的消瘦,低头不语,不肯和医生对话。母亲在一旁愁眉不展,诉说着自己的家庭:我们都是当地有一些身份的人,社会关系良好,别人都很羡慕我们家,我和他爸爸是大学同学,关系很好,认识20年了。真的不明白,儿子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

 

我对儿子说,你们家看起来很完美,但是我感觉你好像有些不开心,是不是遇见什么困难,自己非常想克服,但是又克服不了,你很努力,好像也很委屈。小伙子突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哭了起来:“他们只关心我的身体和学习,从来都不问我开不开心。”

 

原来是孩子在学校受到了同学的霸凌,被勒索,曾和父母简单说过,但是父母觉得男子汉遇见这些问题不算什么。后来孩子就出现了肚子疼,不愿上学,到处就医。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但是有的家庭常常以完美的形象呈现出来。但是,你会发现,当你拥有一个完美父母时,你其实并不快乐,内疚、自责常常出现于你心中。


是这个家庭没有缺点吗?不是。很可能你们家是一个不允许表达缺点和失败的家庭。表面看起来是积极乐观、幸福美满,暗地里却暗流涌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烦恼、挫折、失败哪去了呢?往往会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出来,比如慢性疾病或心身疾病,儿童常出现哮喘、过敏、感冒。



那个开始想家的你


过于严格的家庭


最近接待了一个抑郁症女孩,她的母亲是一位在文革时失去上大学机会的女性,自叹人生屡屡受挫,将全部心血投注在培养女儿之中,希望女儿出人头地,在女儿出生后,便辞去工作,全身心培养女儿。女儿也很争气,自小到大学都是学霸,拿了各类奖项,母亲引以为傲。可是,女儿重点大学毕业进入职场不久,便出现紧张担心,生怕出错,终于有一天承受不了压力割腕自杀。女儿说,她平素只敢报喜不敢抱忧,怕妈妈失望,但是自己真的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觉得自己没有用。

 

这类家庭中的父母主要表现为对子女成功的强烈渴望,要求极其严格,生怕子女的人生轨迹出现差错。当父母因为自己曾经的某种需求被剥夺或未满足时,或将其传递给下一代,期望他们来替自己完成,被称为“补偿综合征”。最主要表现在对学业的严格和关注,不惜一切代价地参加各类补习班、高价外教、特长班、出国留学等等,孩子们往往在行使的不是自己内心的需求,而是父母未完成的愿望,久而久之就会有强烈的无意义感-我做的都不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的我却不会做或不敢做。



那个离开家去求学的你


懂事的孩子


我们在开始提到的天才少年林某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在遗书中这样写道:希望我的父亲能知足,珍惜我的母亲,同时改掉自己家长制的脾气以及极差的饮食追求,认清自己实际的生活能力和状况。希望我的母亲能振起精神来多抓抓工作,多去挣钱。这样若我父亲先离开,至少还可以维持生活。


他对父母非常的了解,理解父母的不容易,知道他们的艰辛,自己也非常的努力,并取得不小的成就。他在家中像个家长,而父母却像个孩子,这样的孩子叫“亲职化”,替代了本该父母的职责。但是谁理解过或认真听听他内心的苦,和作为一个孩子的需求呢?

 

儿童有相对独特的心理发展轨迹,顽皮、好奇、不懂事,甚至撒谎、偷东西,才是他们健康心理的表现。过于懂事的孩子,内心极度压抑,总是考虑别人,而忽略自己,抑郁、焦虑会成为他情绪的主流,甚至消极、自杀。



那个懂得关心父母的你


太有爱的家庭


宋小姐已经23岁,大学毕业一年了,母亲对她的生活仍然照顾的事无巨细,早上把牙膏挤好,早餐准备妥当,开车送到单位。母亲是一位强势精明的女性,对小宋的同事们都了如指掌,经常不告知小宋的情况下去领导家拜访,送去一些礼物,要他们关照关照女儿。


可是女儿的表现却总是与母亲的期待相反,工作很难胜任,遇到压力就哭泣。换了多分工作都很难适应,很难与人相处,同事们对她的评价是:飞扬跋扈的脆弱女孩。


母亲的保护实际上是剥夺了女儿成长的机会,使她一直处于孩子的状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母亲害怕失控的需求。子女稍有反抗,父母便会说:“我们这是为你好。”他们习惯用自己的经验替子女做决定,这种“为你好”的道德绑架却阉割了很多孩子。


在这样关系中成长的孩子不会爱自己、不会爱别人、不会爱社会,肆意发出需求信号,像个长不大的婴儿,等待别人来满足自己,很难适应社会。

 
那个为未来奋斗的你


4


如何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欣赏和表扬


一个焦虑万分的母亲带着正上初二的女儿前来就诊,原因是14岁的女儿坚持要转学,否则就不再上学。在母亲眼里女儿是:内向、敏感、懒惰、拖延、叛逆、不努力的女孩。我问这位妈妈,如果她的同学、老师、爸爸今天也在现场,除了你说的这些缺点之外,他们可能会说女儿什么优点吗?妈妈说,可能会说她:娴静乖巧、敏锐、觉察、自主而坚定、聪明机灵、很有个性。我说,这两个都是你的女儿,你喜欢哪一个,就去发现哪一个。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对3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所谓的“未来发展测验”,然后将发展潜能较大的学生名单交给校长和老师,并叮嘱要保密。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与测验结果无关。但是,令人惊讶的是,8个月后,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来源百度百科)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当我们以积极正向、满怀期待、热情地针对他人时,别人便会朝着我们的期待发展,在家庭和学校尤其明显。

 

因此,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的第一步就是:欣赏和表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和人,同样也没有完全不美的事物和人。从今天开始,看看自己的丈夫、妻子、孩子、父母身上有没有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可以悄悄地写下来,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他吧。


家长的自我成长


有的家长说,我很难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看见孩子调皮、学习差、不听话就一肚子气,还表扬他?此时,家长们要静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是孩子没有优点,还是我们自己内心充满了自卑?

 

因此,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的第二步:自我成长。人格独立和内心充分健康的人才能处理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和情绪,而不会牵涉他人。人格不独立的父母,非常容易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未完成的心愿投注给孩子,孩子并不情愿承接这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和情绪,易形成情绪行为问题或身体疾病,形成跨代冲突。


清晰而有弹性的家庭规则


家庭中要充满理解和包容,但不是一味的纵容,家庭规则是必要的。更多的家庭规则是在家庭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在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家庭规则是不同的,要灵活变动具有弹性。清晰有弹性的家庭规则可以让家庭成员即感受适当的约束力,又感受到温暖和安全,获得力量。

 

比如在婴幼儿阶段,家庭主要的职责是养育,满足孩子的生理基本需要,吃喝拉撒睡,父母指导和教育,需要您手把手教孩子怎么做。

 

当孩子长大后,逐渐获得生活能力后,我们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当一个父母拿着勺子追着7-8岁的孩子喂饭时,我们说这个家庭的规则一定是不清晰的。父母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同样,当孩子长到青春期,思想开始独立,渴望长大,父母要学会得体的退出,而不是再按照对待婴幼儿的方式来照料他。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仍然与父母同床睡觉,这个家庭也一定是规则不清晰的。


夫妻恩爱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夫妻恩爱。好好爱自己的另一半,他(她)比你的孩子或父母更重要。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夫妻关系和谐美满才能更好的处理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

 

如果,您能努力做到上述,我相信您的家庭成员之间一定是以相互理解、支持、包容、尊重的方式在沟通和交流,您的孩子也一定会健康成长。

 
其实你还是那个你


注:文中插图的作品名为《The Family》,开始于1991年,当时Zed的妻子怀孕9个月,从此之后的每一年,他们一家三口都在同一时间拍下一张照片,相同的背景和布光,“只是记录成长的神奇,以及时间和岁月的改变”,目前该项目已持续20年。


参考文献:

袁碧涛,等. 深圳市青少年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

王熙,等。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性别差异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9)。

汪春花,等.重点中学中学生6307人的抑郁障碍现况调查.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复,2007113)。

张巧玲,等. 北京农村地区2060例中学生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

文雨田,等. 重庆市中学生焦虑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17)。

杨帆. 长沙市中学生焦虑性情绪的调查和青少年焦虑障碍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程永琛,等. 上海市非毕业班中学生抑郁障碍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510)。

程永琛,等. 上海市非毕业班中学生7978名焦虑障碍筛查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华精神科杂志,201649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