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前的盐竟然这么金贵!

 lc999 2019-04-20

  

  盐市。拍摄地:安县。

  

  盐工排队称盐。拍摄地:遂宁。

  

  盐井。拍摄地:成都。

  

  盐井的转轮。拍摄地:遂宁。

  

  盐井吊轮。拍摄地:遂宁。

  

  挑盐的盐工半途歇脚。拍摄地:成都。

  

  运盐卤水的管道。拍摄地:成都三元店。

  作家尹全生讲个一个旧时四川盐巴很金贵的故事。

  “民国”初年,云雾山区有个李保长。一天傍晚,天刚擦黑,几个土匪一声不响地溜进李保长家。没等李保长反应过来,乌黑的枪口已顶住了他的脑门。土匪拿出一张“老大”写的纸条甩给李保长。

  纸条上的内容是:山寨里缺少盐巴,让李保长连夜筹集两陶瓷瓮盐巴孝敬孝敬。土匪们不缺吃、不缺穿,单单缺盐巴!现在谁家还会缺盐巴?即使吃完了,楼下超市1块多钱买一袋不就了事。几十年前横行乡土里的土匪们过的日子,想起来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公元前61年,成都人在距成都西南100公里的邛崃火井镇开采深井天然气,并用于制盐、煮饭和照明。世人大概都知道蜀郡太守李冰与都江堰的故事,但很少人知道他还开创了凿井汲卤煮盐法。

  古代找盐井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为此产生了专门找盐的山匠。他们是一群技术高超,有些神秘的匠人,不打卦也不用罗盘,看山辨水,找到一处趴在地上闻一闻,说此处有盐。照直挖下去,八九不离十,就会出卤水。

  要当好一名山匠,必须是真正的行家,挑卤、修枧、灶房、煎盐、碓工、账房、再到山匠,样样干过还得滚瓜烂熟。

  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种用“一字型”钻头,冲击舂碎岩石打的小口深井,仅碗口粗细。盐工们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取卤,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卤水再经过煮、煎、熬后结晶才能收盐。技艺一直延续下来,长达千年。解放初期,成都平原还有很多打卤井,收盐多为农历三月开晒,五月底结束。

  美国摄影家甘博来成都时,打卤井的转轮依然吱吱作响地转着。楠竹的运卤管道从成都三元店连接到煎盐作坊,运盐的马队和挑盐的盐工穿梭于大小盐市,盐商们商铺林立,好不热闹。

  背景资料

  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1917年-1919年在中国共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500多幅彩色幻灯片、30盘16mm电影胶片。他在四川拍摄了400多张照片,其中标明在成都地区拍摄的有100多张。

  来源:华西都市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