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 一意孤行司马光

 文中未提及 2019-04-20

虽然司马光以其旷世巨著《资治通鉴》广为后人称颂,然而他却是一个相当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保守文人。虽然他有着出众的才华,却并不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倘若司马光能够灵活变通一些,也许历史就会走向另一个方向了。

功名早就

元丰八年(1085)神宗逝世,他年仅10岁的儿子哲宗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在这一年,寓居洛阳的司马光奉诏入京主持国事,次年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北宋王朝的宰相。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读书以刻苦用功闻名乡里,据说,不论是三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他都捧着书本不放,有时甚至会忘记喝水吃饭。仁宗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考中进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可谓功名早就。然而司马光并不因此骄傲自满,而是平淡地说:“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反映了他立志建功立业、不求虚名的胸怀和见识。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没有耽误学业,在勤奋钻研下,他最终成为一位音乐、律历、天文、术数无不精通的渊博学者,其中最为精湛的是他对经学、史学的研究。

保守的政治主张

此时北宋建国已近百年,偌大的中原王朝开始出现种种危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司马光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系列的治国见解,这些奏章的主要内容是,朝廷应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务必促使上下官员作到严格职守。在推举贤能、排斥奸佞的官场斗争中,司马光屡屡犯颜直谏,从不顾及个人安危,被朝野上下称为社稷之臣,神宗因而感慨道:“如果有司马光这样的人常在身边,那么就不会再犯错误了。”在朝廷任职期间,司马光与王安石曾多次共事,然而由于政治见解的不同,两人渐行渐远,最终反目成仇。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开始实施变法,因为政见不同,司马光坚辞枢密院副使一职,宣称自己和王安石只能有一个人留在朝堂中。神宗无奈之下,只得让他出任判西京御史台,外迁洛阳。虽然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变法一事上存在严重分歧,然而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并无差异,只不过在具体措施上各有侧重而已。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现在是守成时期,应该偏重于伦理纲常、官员风纪的整顿,将原有的制度完善和发展,即使某些环节需要改革,也要稳妥小心,“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相对来说,司马光的主张比较保守,但是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来看,他的政治眼光是相当准确的。

延伸阅读理学五子

理学,宋代称为道学,北宋中期主要分为两个学派:洛学与关学。学术界通常以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为北宋理学五子,而以周敦颐为理学开山。“洛学”,由河南程颢、程颐兄弟所创立。程颢,明道元年(1032)生,弟程颐,次年生。程颢,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经过近十年探索而创立理学,史称明道先生。其弟程颐,史称伊川先生,二程学派,史称“洛学”。“关学”为张载所创。他也是嘉祐二年中举进入仕途,熙宁三年(1070),辞职回家乡眉县横渠镇(今属陕西),研读“六经”,讲学授徒,世称“横渠先生”,成为关中士人的宗师。张载建立的学派,史称“关学”。张载死后,关学逐渐衰落。被朱熹推为理学开山的周敦颐,所著《太极图》、《易通》等,深为朱熹所推崇。周敦颐于景祐三年(1036)荫补入仕,时年20岁。嘉祐六年(1056),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筑室庐山莲华峰下濂溪旁,号“濂溪书屋”,世称“濂溪先生”。北宋理学五子之末的邵雍,字尧夫,熙宁十年(1077)死,后谥康节。著《皇极经世》等书,创立象数学体系。

千古巨著《资治通鉴》

来到洛阳之后,司马光开始专心修纂《资治通鉴》,为了完成这部旷世著作,他和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草稿足足堆满了两间屋子。《资治通鉴》材料丰富、考证严格,文字精练生动,由此成为中国史籍中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它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战国至唐代相当完备的资料。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司马光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为交待前因后果,大量采用连载、主载、附叙、追叙、补叙等写法,带有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独特风格。司马光还在《资治通鉴》一书中附有多篇评论,深入探讨治乱之因与君臣之道,因史事而发挥,就时事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满着经世济民的热切情感,体现出劝谏君主的良苦用心。

经过19年的努力,这部材料翔实、叙事生动、议论深刻、文风质朴的史学巨著终于完成,作为主编,司马光所耗费的心血精力是难以估量的。在《进通鉴表》中,他说:“研精极虑,穷竭所有,目力不足,继之以夜。”书成之后,66岁的司马光已是“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其倾注毕生精力而成的《资治通鉴》寄托着他的治国情怀,司马光恳切地希望皇帝通过观览此书,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这样他就能“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了。

历史词典

球鞠之戏

既有普遍的娱乐性,又对身心有益的球类运动在宋代盛极一时。宋代的球类运动通称为“球鞠之戏”,足踢和杖击是当时最为风行的两类游艺方式。足踢式即为“蹴鞠”,类似于今天的足球,蹴鞠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在宋代相当普及。由于球类爱好者增多,“圆社”、“齐云社”等专业球类社团也应运而生。与现代足球不同的是,宋代蹴鞠的玩法更强调踢球的脚法、花样,除用脚外,还可用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来触球,有人甚至能达到“使鞠(球)绕身,终日不堕”的水平。宋人还著有《蹴鞠图谱》等专论踢球的著作,从理论上对足踢式球类运动进行总结。杖击式球类运动在宋代称为“捶丸”,即用棍打球,由于“捶丸”需要游戏者根据不同的地形选择最佳击打路线,因而也十分锻炼头脑。“捶丸”由唐代的“步打球”发展而成,类似于今天的高尔夫球。

元祐更化

司马光出任宰相后,在太皇太后高氏的支持下开始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太皇太后高氏曾被人誉为“女中尧舜”,然而她在政治上却极其保守和固执。在宋神宗生前,高氏便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她曾与仁宗曹皇后一起到宋神宗面前哭诉,宣称王安石的新政败坏了祖宗成法,必定会害苦天下百姓,使皇帝为之动摇。

垂帘听政后,太皇太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为坚决的重臣司马光。司马光在变法之后一直寓居洛阳,许多贬黜外地的保守派官员都非常钦佩他,博学多闻的他更在民间拥有巨大影响。认为新政有可取之处,不应全面废止的苏轼劝阻他道:“先皇刚刚去世,您就马上更改他的政策,这样做不好吧?”司马光斥道:“先皇所立的法度自然不会去改动,但是王安石搞的那一套却是完全的祸国害民,为什么不去改呢?再说现在由太皇太后执政,太皇太后是先皇的母亲,做母亲的改动儿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可以的?”遂全面罢斥新法。

一意孤行

当时保守派内部也有不同意见,保守派要员范纯仁并不赞同全面废止变法措施,他对司马光说:“王安石制定的法令有其可取的一面,不能因人废言。”希望司马光广泛听取众人的看法,尤其是反对派的意见,这会对制定正确决策非常有益。“如果什么意见都必须是自己提出的、什么办法都必须是自己想出来的,这样就会在你的身边出现阿谀奉承之人。先生您一定要当心!”但是司马光根本听不进去。

执政八个月后,司马光便因病去世,但是他的举措为其他保守派官员继续严格执行。

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否定,很可能与他在官场长期郁郁不得志的个人情绪有关。然而他大量起用保守派官员,又将支持变法的大臣逐出朝廷,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开始亲政,同年改元绍圣(1094~1098)。年轻的皇帝开始重新起用新党,并大力打击保守派,使新旧两党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