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前街——读书人的圣地

 济源813 2019-04-20

    一、无锡学前街和无锡学宫     提到无锡学前街,无锡的老、中、青和小朋友都知道。因为那里曾有无锡顶尖的学校:老学究们崇敬的学宫、有名的无锡国专、无锡县立中学、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无锡市第一中学、无锡市第八中学、无锡卫生学校和现在还在的民办无锡大桥中学等。

( 1930年的学宫大门)

     清代《光绪无锡金匮县志》里记载:“学前街,自虹桥北址西至西水关”。学前街令人肃然起敬的是那里的学宫。《光绪无锡金匮县志》里记载:“学宫在无锡县治南三百步,前临束带河。”距今七百多年的元代王仁辅的《无锡县志》记载:“州學西巷,在學西。”这州學西巷就是学前街。“州学,即旧县学也,在州城西南三百步。”这州学就是学宫。学前街真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名街了。学前街前有一条河,名“束带河”(又俗称学前河)。这“束带”,有说是指古代做官人腰间的一条带;有说指整肃衣冠的意思。

   小时候,我们小朋友间闲谈,讲到学前街,就严肃了起来。那里有两样东西令人神秘,一是孔庙前的一石柱,上面刻着:“文武官员军民臣等至此下马。”啊,好大的口气!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身披盔甲、手提大刀的将军,快马在学前街,一到这石柱前,立马贡贡敬敬,从马上下来,牵马缓缓而行。孔夫子当年着实是受尊重的。还有一样,说是学宫前的学前河边,有72个石栏,象征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但说,从来没有人能数清过。可这石栏是真的,《光绪无锡金匮县志》里记载:“沿河石栏,明万历间,知县林宰筑”。

  对读书人,学宫所以神圣,因为那里是他们出人头地、荣宗光祖的起点。他们人生的历程先是一关关的考试。

第一场考试:县试。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通过县试的考生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统称为童生。历史上无锡都只是县,举办的是县试。

第二场考试:府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通过府试的考生获得参加院试的资格,统称为生员或秀才。

第三场考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阴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第四场考试: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阴历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第五场考试:殿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寒窗书剑十年苦,只望一朝名天下。读书人终于顺利的把所有的试考完了,也获得了“进士”头衔。然后是执政施才,各献神通。或廉洁优政,青史留名;或无所作为,平庸一生;或上欺下压,遗臭万年。

    二、无锡学宫       无锡学宫是由无锡知县张诜[shēn] 创建于北宋嘉祐三年(1058)。宋、元年间都进行过修建。它是无锡县官方的教育机构,因此也叫县学、儒学、庙学。它是祭祠孔子的庙所,因此也叫孔庙、文庙。

      (学宫图)

原学宫的范围很大,里面的建筑有殿、堂、库、祠、斋、亭等,林林总总,气势雄伟,造型精美。其主要建筑是大成殿和明伦堂。其功能主要是祭孔子和教学。大成殿立孔子牌位,相关的建筑都与祭孔有关。明伦堂即礼堂,后有讲堂,与其相关的还有教谕署、训导署等,都是教学场所。

学宫是官方的学校,要招生的。《光绪无锡金匮县志》里记载:“诸生员(即学生)额,康熙二十二年始考取文生入学十五名”。“雍正四年析县后(无锡分成无锡县和金匮县)文生无锡十二名,金匮十三名。武生无锡七名,金匮八名。”

学宫的行政,设有教谕、训导,俗称学老师,又叫教官,都有八品的品位,其职责是奉祀孔子香火,分掌两县岁、科考试,兼司县学生员的品德考查,向学政汇报。另外还有专门教学生的场所和老师(儒教)。

元代王仁辅的《无锡县志》记载当年的学宫是:“于是祭有宫,讲有堂,肄业有斋(学习场所),司教有所(教师场所),寝处有房,庖治有舍(用餐场所)”,真是所像模像样的学校。

那学宫的经费呢?元代王仁辅的《无锡县志》记载:“旧有赡士四十一顷有奇,岁入一千二百余石,而养士有饍,设官有禄,”在元代,学宫有学田,其收入供学生和教师的开销。《光绪无锡金匮县志》里记载:“今无锡学经营折平田七百二十九亩八厘四毫”,“由佃户完纳租额每亩岁入米三斗三升五,合麦一斗五升。除解学饷外,存留为零贴。”

无锡学宫培养了一大批封建官吏,也带动了无锡民间的义学的兴旺,他们也仿县学,设“义田”,办学校,培养人才。

旧时学宫东面立石坊,名黉(hóng古代的学校 )门,左右悬匾,上题的“六科三解元”“一榜九进士”。

“六科三解元”出典于明隆庆四年(1570)至万历十三年(1585)的6次乡试。无锡人考中3个解元:隆庆四年的吴汝伦,万历四年的顾宪成,万历十三年的周继昌。

“一榜九进士”,据《锡金考乘》记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无锡人在京会试中,考中进士的有叶茂才、周继昌、华士标、杨应文、陈幼学、高攀龙、何湛之、华国荣、堵维垣等9人。

旧时学宫东南有状元坊,是为宋代无锡状元蒋重珍而建。

三、无锡的文脉    从民国初年起,时代变了,但学前街文脉依然。1914年,无锡县初等工业学堂由崇安寺迁入学前街。1930年无锡县教育局将原学宫东边文昌阁改为国学专修馆;西边一排房屋改设为无锡县初中。1945年县初中改为无锡县立中学,1954年县中改名为无锡市第一中学,一中迁至锡山东麓后,这里又成为第三初级中学;1958年,发展为市八中;2001年八中与三中合并后,这里改建为民办大桥中学。

可贵的是现学宫内,还保存23块古碑刻。其中宋朝3块,元朝4块(其中1块刻在宋碑后),明朝12块,清朝4块,分别嵌在戟门和明伦堂的墙壁上。碑文内容大体分为圣旨、学规、教授题名、进士题名、乡先贤祠记、学宫修建、学田记等7类。198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定无锡县学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无锡县学旧址(含无锡县学古碑刻旧址)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无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济发达,人才辈出。无锡学前街,是无锡重要的文脉源头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