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押:从艺术字到私人密码

 源来花开401 2019-04-20

花押:从艺术字到私人密码

宋徽宗“天下一人”花押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有这样一段文字:

那一边又有礼部祠祭司的印记,又写着一行小字,道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朱笔花押。

在周汝昌先生主编的《红楼梦辞典》中认为:“花押:在契约文书末尾的签字。

也就是说周汝昌先生认为上面文中的“花押”同于“画押”。

著名历史学家张传玺考证认为:我国合同契约文化的形成主要有判书、合同、单契三种形式。画押始见于两汉时期,分为画指和押字。东汉时,押字已很流行,但主要是官吏对文件的一种批法,不是契约上的押字。而“花押”始于南北朝,又称凤书或花书。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不许群臣以草书在奏折上署名,但在其他文书上还可用草书署名。因为草书形体花哨,所以用草书署名又被称做'花押'。

从出土的唐代的文书墨迹中已经见有花押作为个人独特的信约标记。在李隆基书法作品《饅颂》中的花押字,也说明在唐代花押已经被用在皇帝的书法作品中。

花押:从艺术字到私人密码

李隆基花押

还有“唐韦陟签押,草法牵连,很美观,时人称为‘五朵云’。”

说唐代官员韦陟签字用草书草的美观,美称“五朵云”。

《辞源》的解释是:“花押:旧时文书、契约末尾的署名签字。”

但白维国主编的《近代汉语词典》认为:“花押:草书的署名签字或某种符号。”

由此可见,“花押”源于“画押”,但又有其独特性。可以理解为古人的艺术字。

其实花押和签字(画押)是有区别的。签字可以模仿,但花押是每个签字者的私记符号,每个花押的形状都不相同,具有唯一性,可以起到防伪作用。

据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三《花押》篇记载:南北朝时期,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官僚和士大夫中,草书其名之事流行,谓之凤书或花书。唐代的臣属在奏议、文牍上署名,要楷书。文人学士之间的书信往来,常常草书其名,谓之“花押”,亦谓之“花书”。

可见最早“花押”实际上是文人墨客的杰作,自己设计的“画押”。

花押:从艺术字到私人密码

八大山人花押

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记载:押字不书名,余近见先朝太祖、太宗时朝廷进呈文字,往往只押字而不书名。初疑为检底而末乃有御批,殊不能晓。后见前辈载乾淳间礼部有申秘省状,押字而不书名者,或者以为相轻致撼。范石湖闻之,笑而陋,云:“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韦陟五朵云是也。岂唯是前辈简帖,亦止是前面书名,其后押字,虽刺字亦是前是姓某起居,其后亦是押字。士大夫不用押字代名,方是百余年事尔。”

也就是说在宋代,官员们在进呈公文时,文末大多不署名,仅写上本人的字,称做'押字'或'草字'。

'押字'一般都是正字体,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设计时一般遵循特定的比例。

最初是在文人间开始流行画押,后来平民百姓也开始模仿,出现了民间的'十'字押。在此之前一般用'指'押,就是将签押人的食指按在合约上,用笔记下食指指端和下面两个指节的位置(画三个道)。

而签署比较重要的合约时则用'掌押'(也称'箕斗押')方式,即将整个手掌沾满墨迹画押。

古代朝廷在犯人转移、关押、流放时,为了防止掉包,便强制犯人将大拇指沾上墨迹签押在交换文件上。后来这种签押方式逐渐流传到民间,只是有百姓由于忌讳则采取了在画押的位置画个圈代表拇指押。

另外一种说法是由于签名或押字不适用于不识字者,所以如果不识字也可以画圆圈代之。这就是'画押',或称'画花押'。

花押:从艺术字到私人密码

崇祯帝朱由检书法及花押

据说,画圆圈作为“画押”还源于王安石。

王安石署名只写'石'字,而且写了一横一撇之后,于撇中腰画一圆圈。由于他性子急,所画的圈一般不是很圆,而且非常潦草,因此有人私下里说他所写的是一个'反'字。

王安石知悉后就把那个'口'字写成圆圈时尽量画得圆一些。后来有人仿效他,但把那一横一撇都省略了,仅剩一个圆圈,后来流传成为民间不识字人的画押形式。

这个画押形式在清末民初还很流行,比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里,阿Q被处死时,就是画了个圈,阿Q甚至遗憾那个圈画的不很圆。

由于书写自己的名字熟练后,字迹趋近草书字体。而后为了签名更快并为了防伪写出个人特色,即所谓的“名字稍花之”,“花押”自然形成。

由此可见,画押以简单的符号快速书写,久而久之其迅速便捷取代了书写姓名的繁复费时。又由于书写时的独特性,往往有些已经无法从中识别是何种文字,这便成了“花押”的由来。即:“花押”脱胎于“画押”。

花押:从艺术字到私人密码

宋高宗赵构花押

而“花押”到了宋代发扬光大,正式成为私人密码。

到了宋朝,“花押”由于笔走龙蛇,可以将几个字连在一起写成一个字,使别人难以辨别,也难以模仿,逐渐成了一种验证真伪的方式。因此“花押”签逐渐被广大文人阶层以至官僚体系接受。

自宋代起就有了专门设计花押签名的签名馆,凡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到京城的签名馆买签名,俗称“买花押”。然后,闭门练习几天后把练好的花押交到吏部备案,换回官印。此后,无论这个人到哪里做官,在其呈送给朝廷的文件上都要有自己的“花押”,以证明身份。

宋代最具盛名的花押自然非艺术大师宋徽宗赵佶莫属,他的花押“天下一人”,一字含四字,震烁古今,罕有其匹。

清代八大山人的签名“哭之笑之”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花押。

花押:从艺术字到私人密码

辛丑条约李鸿章和庆王的花押

一个流传比较广的故事说当年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字时为了摆脱这个卖国条约和自己没关系,签了个类似“肃”字的花押。因为他是清廷封的“一等肃毅伯”,以此签字表明这是代表清政府签的字,与他李鸿章本人没什么关系,以此为自己开脱罪名。

实则这是后人一厢情愿的臆测和过度解读。《辛丑条约》的约文中明确规定可以花押来署名:“今将以上条款缮定同文十二份,均由诸国全权大臣画押”。

同为谈判代表的庆亲王奕劻签署的也是花押。

其实不仅仅在《辛丑条约》李鸿章用了花押。1871年李鸿章在签订中日两国的平等建交条约《日清修好条规》时用的同样也是花押,而当时签约的日方代表也用了花押签名。因为条约上也是明确规定,两国代表必须签署花押,而不是签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