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鸿章《辛丑条约》上签字,写一个似是而非的“肃”字是什么意思

 历史探奇 2021-04-26

乐乐的爱分享
2019-11-25 20:49

从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说起,聊聊“花押”的历史演变

有人猛然看到了《辛丑条约》的签章页,发现李鸿章在《辛丑条约》根本没有签下自己的名字,而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肃”字。于是,有人就尽情发挥想象力了——这李鸿章在条约上不签自己名字目的何在?条约太屈辱,不愿写上自己名字?他不认可条约,玩文字游戏?他故意留下漏洞,想着日后反悔撕掉条约?(图1)

【“画押”习惯的历史溯源?】

“画押”,是古代公文制度发展来的。在战国时期,“押”就是在皇帝或大臣在公文上,写上处理意见。“画押”经过唐宋的演变,已经跟“押”字没多大关系了。唐代文人草书署名,尽显花哨,就有了“花字”、“花书”、“花押”的说法。唐代后期的“花押”就开始在署名上做各种变化。

【宋代以后“画押”使用情况】

古代画押是有法律效力的,画押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署名。署名可以由人代写,但是画押必须是本人亲笔,否则就会被视为无效。在契约中,当事人画押一般表示契约成立,就受到官府承认和保护。

宋元之后“画押”习惯已经很成熟。一般文书或契约,基本有三种情况:签名不画押;画押不签名;既签名又画押。一般说来,在古代识字率很低,很多时候“画押不签名”的形式使用的很广泛。

宋代到清末民国,出现过很多形式的画押:

①草书书写全名或者名字中的某些字。

②名字以外的好几个字,组成一个变体字。(官员、文人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像宋徽宗、李鸿章的就是这样)(图4)

⑤用印章代替画押(这种方式又叫“花押印”,元代使用最广。有时候印章只是刻花书,有时候姓名、花书都刻上,使用时直接盖印)。

⑥不识字的怎么办?下面这些方式在民间流传最广。

在民间不识字、不会书写的人群中,使用最多的是画圆圈。遇到当事人太多怎么办,都使用圈圈?还有很多方式:画一横一竖“十”字、画两横两竖“井”子,画一撇一捺一个叉“×”(图5)。

这里要说一下,摁指印这不是简单快捷,防伪更好吗?“画押”为什么不全都使用摁指印呢?

的确“摁指印”很方便、更防伪,但是指印、手印、脚印这种画押方式,最开始都是给刑事犯罪的犯人使用的。所以,很多人将这种画押方式认为是一种侮辱,很忌讳。古代指印一般多用于治安、刑事文书,在官方正常文书和民间契约中,很多地方不喜欢采用这种方式。

【最后说回清朝李鸿章的画押】

签署《辛丑条约》的列强,为什么会认可李鸿章这样的“花押”签字方式?

“花押”用在国际条约的情况,在《辛丑条约》之前已经存在,比如1871年《日清修好条规》,由李鸿章和伊答宗城签订,中日都是使用了“花押”。(图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