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名臣李鸿章签订不平等《幸丑条约》时,为什么用“肃”字?

 鸢飞九天2018 2020-03-17

每每谈及清朝末年的历史,尤其是涉及令人倍感屈辱的丧权辱国条约,总是绕不开李鸿章这个人物。他担任过军中元帅,既是通商大臣,也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更是有着“中国外交第一人”之称。他身兼多重荣耀职位,但是李鸿章在世人眼中,至今都是一位令人唾弃的“卖国贼”。签订卖国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近代中国走向衰亡的历史,仿佛都是李鸿章一手造成的。

李鸿章

其实李鸿章一生有着非常多的悲剧时刻,他每次在那些列强的不平等条约上代表大清签下名字,丧失的既是个人尊严,也是国家尊严。尤其是他签订的《辛丑条约》,让中国真正的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李鸿章亲自在这份条约上签字的那一刻,才是他人生悲剧的最根源。但是这份条约上的署名,与以往的形式全然不同。其他的条约上,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的名字,然而在这份条约上,他竟然写了一个“肃”字。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条约中的“肃”字

第一个原因:世人应该知道,这份丧权辱国的条约是由大清的名义签署的,并非是他个人的决定。《辛丑条约》是李鸿章最后一次代表大清政府谈判,当时的他到达天津以后,这个垂垂老矣的老人,早已经卧病在床多日,在列强的再三催促下,李鸿章在这份不平等条约上写了一个“肃”字。这个字并不是他胡乱签上去的,李鸿章的封号为“肃毅伯”,所以“肃”就代表着大清国的颜面,而非他个人的意愿,后人也不至于将所有的过错都怪罪在他的身上。

李鸿章签条约

第二个原因:防止自己在历史上遗臭万年。李鸿章在朝廷上混迹多年,他怎么可能不知道签下名字的后果,更何况他先前用自己的名字所签署的那些条约,早已经受到世人的指责。李鸿章为清政府效劳,已经为大清背负了太多的罪名。当他看到这份条约的那一刻,就知道这是一份极具屈辱性的合同,他再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全名签在这份合同上,所以便想到用“肃”这个字来代替。

第三个原因:这个“肃”字很有可能是李鸿章签名时,采用了草书的写法。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因为李鸿章还是清朝末年的书法大家。他虽然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但是他却是一位文武兼具的全才。尤其是李鸿章的留存近代的书法作品,他的字迹工整,笔法苍劲雄健。当他签订条约之时,哪怕李鸿章这个时候再年迈,不至于以自己的名字草书一个“肃”字的模样。所以他在这份条约上的签名,绝对是有意而为之。

李鸿章剧照

纵观历史这近百年时间轴,李鸿章一直是清朝廷的替罪羔羊。纵有一身才华,可是他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思想保守的旧臣,对于组织的命令只能一味服从。也许背负这种服从性、奴性太过沉重,才会让他在最后一次签订屈辱条约的时候耍了个小心眼。大清亡国将至,最后一份屈辱条约也压垮了这位在政坛上奋斗多年的政治家,一个“肃”字满是他对于时局的无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