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冤屈?历经一百多年,他仍被世人唾骂不已

 茶香飘万里 2020-07-08

李鸿章,世人称“李中堂”,一生历经风雨,为守护大清奔波了一辈子。但是,世人却多记得他签下的卖国条约,很少人理解这样一位为国奔波劳碌了一辈子的“国之重臣”,慈禧太后身边唯一可以依靠的人才,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一个臣子的无奈,一个老人的心酸,一个中国人的委屈。

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冤屈?历经一百多年,他仍被世人唾骂不已

有人说:“他的一生都在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就是他一次次让中国留下了屈辱的历史。”

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最优秀的外交官,正是因为他用一个人的力量和勇气,与那些妄想蚕食中国的国家斡旋,从而拯救了一个王朝,一个国家。”

有人说:“正是他的指挥失误,才让中国签订了那么多屈辱的条款,才让中国被其它国家踩在脚下。”

有人说:“他是中国变革运动的第一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为中国培养了无数的立国之才。”

在中学的历史书中,李鸿章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权臣,是一个丧权辱国的罪人。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谁也不会知道这样一位奇人,让梁启超既赞赏又悲叹。梁启超就曾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总而言之,对于李鸿章的一生,世人有着诸多的争议。

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冤屈?历经一百多年,他仍被世人唾骂不已

今天,我们就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这位千古奇人。

“人是良人,才是将才,只是生不逢时,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和背锅侠。”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世人对李鸿章的批判,多是针对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李鸿章不签这些条约,会有什么后果呢?

第一,清政府派另外一个替罪羊去签约;

第二,清政府无人可派,还是李鸿章代表中国去签约,但是,李鸿章态度强硬,面对帝国主义,绝不退缩,拒绝签字。当时,在那样的情况下,中国会面临怎样的后果?笔者觉得:很有可能引来更严重的炮火,甚至,危害到当时百姓的生命安全。

其次,不管李鸿章签不签约,近代中国的命运都是一样的,落后挨打的命运,不会因为一张契约有所改变,只是早晚的问题。

由此可见,李鸿章不是一个卖国贼,他为中国签订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其目的始终都是“避国之难”。

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冤屈?历经一百多年,他仍被世人唾骂不已

可以说,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鸿章从来没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断地捍卫尊严,也因此,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

在德国,俾斯麦接见了李鸿章;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给他颁发伯爵勋章;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夫人将总统的名贵手杖赠给李鸿章;虽然,在国内李鸿章遭到了来自全国的嘲笑与唾骂,但他却不曾后悔。他说:“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1985年,73岁的李鸿章代表大清和日方谈判。谁都知道《马关条约》让中国人丧尽国权,却不知道,73岁的李鸿章在回驿馆的路上,竟然遭受了日本人的枪击。脸部左颊中弹,血染长衫,人群一片慌乱,随从哭成一片,但是,他却说:“此血可以报国矣。”

即使生命遇到危险,他依然想到的是报国,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卖国贼呢?之后,他拒绝手术,只是简单缝合了伤口。三天后,他继续和日本代表谈判,这个时候的日本,遭到了世界舆论的抨击,不得不主动减掉了1亿两白银,1亿两白银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的百姓意味着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之后,更是为了再减5000两白银,这位老人在谈判桌上与日方斡旋。那个时候的李鸿章,眼里满是疲惫,身上没有了一位指挥官的风采,只有一位老人在与一群饿狼战斗的心酸与孤独。

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冤屈?历经一百多年,他仍被世人唾骂不已

那么,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被那么多国家任意欺凌?

因为国弱!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李鸿章正是看到了中国之弱,才放下所有的尊严,只为给中国省些银子。但是,老百姓看到的只有他在卖国,却看不到一个老人的坚持与无奈,更无法体会他的艰难。1901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位78岁的老人还在和八国联军谈判,同行的有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为了保护庆亲王,背负卖国的名号,他大笔一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或许,在他看来,一生都在背负罪名,多这一次,也无所谓。或许,在当时的国人看来,李鸿章的罪名,罄竹难书。有谁还会记得,这个老人曾为中国做的好事呢?无论怎样,历史都不会忘记。

1879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1880年,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

1881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

1882年,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

1885年,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1888年,中国第一支纯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

......

晚清“四大名臣”,谁最冤屈?历经一百多年,他仍被世人唾骂不已

有人说,清朝如果没有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四大名臣,也许早50年已经亡了。

李鸿章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由此可见,李鸿章倾尽一生,只为扶起一个迟暮的王朝,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任何一个王朝也终究只是沧海一粟,谁也无法逃脱历史的选择。

参考资料:

【《李鸿章传》、《清史稿·卷四百十一·列传一百九十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