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鸿章

 逐辰 2009-06-13

  浅谈李鸿章外交之事

  要谈晚清历史不能不说李鸿章,要谈晚清政治不能不说李鸿章,要谈晚清的外交史更不能不说李鸿章,说实话,说晚清历史不如说是李鸿章的历史。世人对他的一生的所作所为或褒或贬的各有其人,可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李鸿章的功过是非问题在近代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争异性很大的问题。

  李鸿章是晚清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梁启超曾说:“李鸿章之负重望于外国也以外交,李鸿章之负重谤于中国也亦以外交。要之,李鸿章之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要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1[①]李鸿章办外交以1870年的天津教案为首,自这以后与各国使节的交流或是签约哪个没有他的出现,不管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想在对于中国外交事务之事上许多人对他的评价以贬居多,都说他是一个卖国求荣者,更有甚者说他是慈禧的走狗,我想持这种观点的人太过偏激了一些,但是我可以这么说: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外交家,他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外交家。

  从前人的观点来看,有人说李鸿章之所以在外交上一直处于下风状态,对西方列强所提的那些条件只是一谓的接受,只是因为他早已看清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和世界格局:中国贫穷落后,西方富强先进;中国兵弱无能,西方船坚炮利。他明白中国即使是争也争不回什么了,还不如讨得他们的欢心让大清国能一直保留下去,至少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再作长远的打算,他兴办洋务事业,派人到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自强”、“求富”这一切正是他想让中国走上独立之道的最好证据。总之他们对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这件事上持肯定的赞成的态度。他们认为李鸿章不幸被历史选为主要的人来承担晚清政府乃至中国的失败,这是不对的,再怎么说他也不是一个天生的卖国贼,也不能说他软弱无能,要他们看来,如果当时没有李鸿章也会有赵鸿章或是钱鸿章来代替他的,也可以说不是他选择了历史,而是历史选择了他,他作为晚清的一棵顶梁柱,作为晚清的一名中国人的代表虽然做出如此之多的对不起人民的,他也不能为此付出代价,也就是说他不应为那许多不平等条约负责,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想持这种观点的人不能说他说的没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他这是以偏概全,不能作为评价李鸿章外交之事上的一切所作所为。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作为中国的外交官时他曾为了中国的一些利益作过争辩,也对,没有哪一个人是天生的卖国者。可是,试想只要是个中国人谁不会这么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是争辩那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我想他应该要明白自己是在与谁说话,试想你和一群强盗说话,你只是从语言上去争,你面对的局面无疑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只有挨打的份,可是李鸿章没有明白这一点;其次,他一直都是推行“和戎”的外交政策,往往依据所谓“理”和“势”而决定其应变方略。他一直坚持着所谓的那些万国公例,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他说“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即谁理诎”2[②]。可是我们要明白那些所谓的公例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是西方列强用来约束那些殖民地人民不反抗他们统治的工具,是他们虚伪的面具。当你与一群强盗说话时他们是不会听你说任何关于伦理道德的,他们也不会去遵守那些公例什么的,他们要的只会是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对于这一点我们的李鸿章先生显然没有看清这一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上和看人看事上的失败。

  有时我想李鸿章到底是不是真的看清了当时的世界局势,要作为一个成功的外交家要了解当时国际时事,看清当前的世界格局,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他做到了吗?他没有。当时的世界各国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他们的一切终极目标只是为了那些本国人利益,从来不知满足的贪欲,可是作为一名外交家的李鸿章没有看到这一点,他认为他们有了利益就会真心的对待中国人民,就不再寻事,能让中国安定地走下去,这是不是太天真了?夫列强,何厌之有?他从一开始就没有认清列强那永不知足的本性。

  我们先来说说中法战争吧,在这场战争里,“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为什么?在这里李鸿章要占主要的原因吧。在这场战争里李鸿章一直推行不抵抗的妥协退让政策,他强调中国“兵单饷匮”,“海防空虚”,即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断不可轻于言战”,而应“遇险而自退”,力保“和好大局”。3[③]其实当时中国有足够的能力与法国一决高下,许多人都要求增兵西南,对法作战,可是以慈禧和李鸿章为首的人都希望两国能言和,而且他自始至终也没有好好准备去打这一仗,而且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列强的调停上,他多次请求英国出面调停,这难道不是在推行卖国之策么?可是他们真的会调停吗?他们所想的只是从这场战争中他们又会得到什么利益,英国一直处于一种观望的态度,直到见法国在越南的胜利和封锁东京湾的行动已损害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才决定干涉此事,可是法国在德国的支持下拒绝英国的由第三方“仲裁”中法争端的建议,可是法国保证不会主动攻击中国的通商口岸,不会妨碍英国的对华贸易时英国就又不开口了。由此可见列强们是在牺牲中国的利益的条件下谋求本国的利益,在他们眼中中国在哪?可是李鸿章于1884年5月11日在天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可是李鸿章却还感谢列强们从中调和,他的这种行为难道不是卖国行为吗?难道可以说他这是因为知中国国情和世界局势而去求和,是为了保全中国而这么做的,请问,这怎么说得过去?请问历史上有谁是因为打了胜仗而去求和的?有谁是打了胜仗反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我想整个人类历史上也就只有李鸿章这样做吧。

  我们再来看看他是怎么处理中日甲午海战这一事的吧,我们不说中日双方的实力如何,但是中国的海军事业发展了二十年了,只为等着哪天能为国效力,可是到了能出师的机会却不让出战,这是怎么一回事?古语云: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大敌当前不用兵却要去求和,这怎么说得过去?慈禧太后在忙着自己的六十岁大寿,希望与日本能言和,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她已老,只为自己偏安一隅,亦可说只是为了自己享乐,没有为天下人想,没有羞耻之心。他李鸿章也是这种人么?亦或者说也很笨得没有看清形势么?反正慈禧的这一求和政策正中了李鸿章的下怀,给了自己一个理由:我只是在职行上面的指令。他可知,“将在外,军令有所受,有所不受?”中法之战才过去他却又一次走上的中法之战的老路子,他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看清列强的真面目?向第三方要求调停,可是这个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想着怎么从这次战争中得到最大的利益。调停失败后再来向日本宣战,可是这已经迟了,战争的结局已定了:中国惨败。正如金一南所说:“真正的战争,永远发生在战争开始之前!失败往往首先从内部开始。”战争失败接下来的就是签订不平等条约了,面对日本提出的那些条件李鸿章不是没有反对,可是被别人打了一枪就乖乖地签了,在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不是贪生怕死,不是卖国求荣又是什么?李鸿章不签这个条约,日本人会把他怎么样,不怎么样,他们要的是永远的利益而不是你李鸿章的一条命;清政府能把他怎么样,也不能怎么样,他们还要留着你与列强周旋。他可知他这一签李鸿章三个字中国又要失去了多少钱,失去了多少地,人民又要多受多少苦,他李鸿章可知道?他不知道,他也从没有想过要知道,这不得不令人痛心,中国对外交涉之人居然是如此之不明事理,如此之冷血,如此之愚笨,如此之……

  在这之后1900年李鸿章又与11国列强签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耻辱的《辛丑条约》,这个我们也就不用去说了吧,说了只会让人更加的生气,更加地难过。

  我不知李鸿章其人在中国历史上该怎么评价他,但在我看来他是做过对中国有利的事,可是他的卖国之行为也不能为世人所能原谅,他的外交之原则也为世人所不能容忍。在外交这一事上他是一个失败之人。

 

 

 

 

1[①] 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2[②] 《李文忠公全书·电镐》卷16,第25页。

3[③]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5册,第158、25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