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历史:伟大科学家,名字叫沈括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4-20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他写的《游庐山大林寺》中有两句诗这样说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说:四月间,许多地方百花已凋谢得差不多了,而在深山寺庙,桃花才刚刚怒放)。当时就有许多人读后很不了然,认为诗人出了差错四月间哪有桃花才开啊!白居易蒙受着莫名的羞辱。二百多年过去了,到了宋代,有一位科学家站出来为白居易辩护说,诗人是对的,他诗里描写的情况是事实!(现代科学表明,高度每上200米,温要降低1℃。因此,高山上的花草和庄稼,受气温影响,开花、结果比平地来得迟。)这个科学家名叫沈括。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公元1031年,卒于公元1095年,是一位学问渊博、知识丰富的科学家。

他父亲沈周,当过县以下的小官,为官清正廉洁;母亲许氏,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沈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沈括三十三岁时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过东海(今江苏东海)代理县令和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县令。在两地任职期间,沈括利用他丰富的水利知识,发动群众开沟挖渠、筑堰建塘。由于防旱排涝措施得当,连年夺得粮食丰收。两县的百姓都称赞沈括,上司也夸奖他。沈括对天文、历法也很有研究,不久被调到京城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担任“司天监”(官名)。上任不久,他的顶头上司曾问他:“日月的形状是球形还是扇形?沈括对这个问题早有研究,张口就答:“日月的形状如圆球。怎么知道的呢?月亮时圆时缺就是明证。

月亮本身不发光,太阳照射它,它就反射发光。天空出现新月,是因为太阳光只照着月亮的侧面,所以我们看它象个弯弯的钩子。月亮绕地球运行逐渐远离太阳,太阳光斜照它,月亮才慢慢变圆了。这好比一个圆球,用粉涂抹球的一半,从侧面看,涂粉部分象个钩;正面看,它就变成了一个圆从这里我们可知日月的形状一个离现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人物,沈括能如此明确地阐述日月形状、月光来源、月盈月亏的道理,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沈括在从事科学研究上才智超群,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却智穷力竭。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已五十一岁的沈括遭人陷害,被朝廷罢了官,失掉了人身自由,被软禁在一个寺庙的一间阴湿霉浊的房间里,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沈括从不悲观丧气,反认为在这里可以免除繁忙的公务、无聊的应酬,可以静下心来干些有益的事情。早年他就想绘制《天下州县图》,苦于没有充足的时间而未能如愿;现在,他终于有了实现这一宿愿的机会了!于是,他要来纸笔,一心一意地投入了绘图工作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画草图,作修改,描定稿,沈括终于完成了《天下州县图》这部高一丈二尺、宽一丈,还附有十九幅分图的伟大作品。三年后,朝廷肯定了它的价值,批准向全国颁布。不久,沈括获得了自由,举家迁至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的梦溪园定居下来。无官一身轻。远离喧闹的城镇,投身风光旖旎的山野,沈括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都倾洒在《梦溪笔谈》的创作中。

《梦溪笔谈》是一部伟大的科学学术著作。它长达三十卷(包括《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内容广博精深,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文艺、历史、哲学等等各方面的知识;它以大量的篇幅,详细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记录了我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高度评价了《梦溪笔谈》的不朽价值,并赞扬说:“沈括算得上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甚至这样颂扬沈括:“日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沈括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惟有中国出了一个。”凭着《梦溪笔谈》,沈括为华夏民族夺得全球性声誉。世界人民知道了他,华夏民族更会把他的英名刻在心里。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这了,麻烦给小编点个大大的赞呗!!您的关注和点赞,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嗯~,360度各种姿势来求赞求关注!动动您发财滴小手,举手之劳感谢各位看官们!祝各位看官们生意发发发,学业事业成成成,身体康康康!感谢大家的支持!小编在这里感谢各位看官们了!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欢迎各位看官们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评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雷同纯属巧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