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淳于髡与孟子的一次高手过招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4-20

这是春秋“百家争鸣”时,两位顶级高手的一次精彩过招。

淳于髡是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里首屈一指的人物,其实这个人并不是那种供王者取乐的倡优,而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国师。他出生寒门给人做了上门女婿,个头不高还留着个像犯人一样的怪发型,最大的特点是喜欢用讲故事打比喻的方法谏议和辩论。淳于髡的学问很大,是当时最有名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先生。他能言善辩,连儒家的亚圣孟子都被他难倒过,乃至于临淄民间流传说:“孟子遇见淳于髡,吓不死也发昏”。

那么,淳于髡是怎样难倒孟子的呢?我们从他和孟子的一次最有代表性的精彩辩论就可以看出来。

有一次孟子游历齐国,淳于髡知道后便去拜访。淳于髡问孟子:

“请问先生,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是礼制所规定的吧?”

孟子回答说:“这当然是礼制规定的。”

淳于髡进而问道:“假如你老婆掉水里了,兄弟我是救她还是不救呢?”

孟子没想到他会这样诘难,慌忙辩解道:“救人当然要紧,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啊。”

于是淳于髡讥讽孟子:“呵呵,难怪现在天下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你们不伸出解救之手!”

孟子还为自己辩解:“救天下黎民要授之以道。我老婆掉水里,可以拉一把。难道天下人还得挨个去拉吗?”

淳于髡哈哈大笑,孟子尴尬无言。

孟子为什么尴尬呢?这需要对两位高手的招数略加分析:

在这场辩论中,淳于髡一开始就机智地把“男女授受不亲”和“嫂子落水施救”这两个看起来明显自相矛盾的命题摆出来诘难孟子。其实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命题,淳于髡是故意诱使对方落入逻辑悖论。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无论回答可否都是背理的,他不能正面回答,而应该针对淳于髡的逻辑圈套反问一句,例如“你怎么不问男女当不当婚配呢?”这样就可以迎刃而解。

但孟子当时未能识破,孔孟儒学的弱点恰恰正是缺乏逻辑思维。

不过孟子也不是那么好诘难的,他急迫之中答以那是“权宜之计”。这实际上也是不自觉地玩了一把诡辩术。他转移了论题,从讨论具体的行为规范扩大到整个“礼制”的作用和意义。按照儒家自己的说法,那是可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这样一来,孟子似乎占住了理。

然而,这正中淳于髡下怀,因为孟子这样回答,就等于承认了儒家只讲大道理不注重解决实际社会问题。而这正是儒家理论的软肋,也正是淳于髡要批评的根本问题。他立即抓住这个致命软肋,加以抨击讥讽。

而孟子最后的辩白只不过是同义重复,显得苍白无力,他就这样被淳于髡击中理论软肋而难倒了。两人都是高手,胜负不言而喻,所以淳于髡大笑,孟子窘迫尴尬。

其实,淳于髡不仅具有辩论的逻辑机智,最重要的还是他在理论上占有上风。淳于髡是主张礼制要服从仁道,守礼有度而不能拘泥的。他认为,虽然“男女授受不亲”是“礼”,但是“嫂溺,也要援之以手”,因为这是更根本的“仁”,由此引申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拘守一成不变的礼制。在他看来,最大的“礼”,应该有利于现实的国计民生。民生凋敝,就要破除旧“礼”,实行改革,“援之以道”。他的主张本身就比孟子高一筹,所以淳于髡能难倒孟子。

外两则:

一,优孟是最早表演模仿秀的演员

如今电视里常有模仿秀的节目,其实早在2600多年前的楚王宫廷里,就上演过一出模仿秀的滑稽剧。

当时楚庄王举行寿宴,群臣敬酒祝寿,一位老臣款款上殿举杯:孙叔敖祝大王万寿!庄王大吃一惊,心想老宰相不是亡故了吗?怎么会来敬酒呢?可是他定睛一看,这活生生的不分明就是孙叔敖吗!于是以为这位名宰复活了,不禁大喜,当即就要任命他继续担任宰相。但孙叔敖却说:“请允许我回去和老婆商量商量,三天以后再来就任”,庄王只好应诺。

三天以后,孙叔敖来回复庄王:“真对不起啊,我老婆不同意,她说楚国宰相不值得做。你孙叔敖身为宰相,忠诚廉洁,辅助楚王称霸。你死了,儿子却连立锥之地都没有,穷得靠拾柴为生。”接着唱道:“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庄王听罢,顿时感到惭愧,马上表态说:那就把寝丘的四百户封给你的儿子吧!

这时孙叔敖却脱下了衣冠,抹去了面饰,嘻嘻笑。楚庄王一看,他哪里是什么孙叔敖,不就是宫中乐人优孟嘛,你小子懵我啊!?

优孟急忙说:请大王别怪罪我,确实是老宰相生前有托。他老人家瞧得起我,病死时曾经对他儿子交代:“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这些年,他儿子果然穷困负薪,不得已才找我求您。楚庄王这才转念,这小子本来就是专门搞笑取乐的,没想到这次居然装得怎么像,虽然蒙了本大王,倒也言之有理,我得说话算话,“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优孟的故事。他这次逼真的模仿秀,可以算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戏剧表演。司马迁还在文后来了一句:“此知可以言时也”。

二,东郭先生的脚印

齐人东郭先生出身寒门,但心智很高,希望得到汉武帝的任用。他以方士身分在公车府候差时候,贫困饥寒,衣冠破旧,穿的鞋子也经常掉底子。他走在雪地里,因为鞋子掉底,脚板就踩在雪地上,一路留下明显的脚趾印。同行候差的人都嘲笑他,故意问“这是什么爪子印啊?”东郭先生回答道:别看我鞋子破,可我留下的是人的脚印!

几年后,这位东郭先生终于遇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大将军卫青带领军队大破匈奴,一直追到余吾水边才返回,斩杀大量敌兵,捕获许多俘虏,战功显赫。他得胜归来,武帝下令赏赐黄金千斤。卫青受赏后从宫门出来,东郭先生就当道拦住他的车马,拜见说:“有事禀告大将军。”卫将军便停了车,东郭先生站在车旁说:“您是卫皇后的弟弟,可是我听说王夫人家里很贫困。如今将军获得黄金千斤,如果能送一些给王夫人的父母,皇上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卫青听后想了想,便点头道:“一定遵从指教。”于是他就用五百斤黄金作了给王夫人父母的赠礼。王夫人将此事告诉了汉武帝。武帝本来就挺喜欢王夫人的,没想到卫青作为卫皇后的弟弟会这样对待王夫人,很是高兴,便问卫青:“你心肠怎么这样好啊!”卫青老实回答说:“是东郭先生教我这么做的”。

于是汉武帝就下令召见东郭先生,任命他为郡都尉,这可是俸禄二千石的官儿啊。当东郭先生佩带着青绶,走出宫门去赴任时,旧时同他一起候差的人都在城郊外为他饯行。他们想起这位东郭先生当年在雪地里留下脚印时说过的话,这才体会到确实意味深长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