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峄山风情

 冀成的图书馆 2019-04-21

编者按:峄山风情,重在“风情”二字。它的风情,来源于深厚的历史底蕴,来源于丰富的民间传说。它的一景一物,都裹挟着深深的文化积聚。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的名句道出了峄山的神韵;自古以来,无数历史名人登临峄山,留下了无数的历史典故、诗文墨宝、碑碣石刻,这是它的文化积聚;“梁祝池”以历史遗迹的姿态,继续传诵着经典的梁祝爱情故事,无疑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一篇游记,没有囿于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着重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在,令人耳目一新,而又印象深刻,看作者的游记,总会油然升起对华夏民族的由衷热爱和自豪感,所谓地大物博绝非虚妄之言,所谓灵山秀水,毫不夸张地说它们遍布中华大地各个角落。

今天作者写到的峄山,可能知道它的人不会很多,但是它的确值得一写,值得一读。它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的积淀,《书经》、《诗经》、《史记》等典籍当中都有过记载;孔子、孟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郑板桥等等文化大家都曾经登临过它的顶峰;那里有过春秋、子恩、峄阳、孤桐四大书院;那里还有梁祝的动人传说……感谢作者用翔实的资料、流畅的语言为读者带来浸润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的峄山景观。

峄山风情



                                                                        一

十多年前的那一年的春天,公司组织团员青年到峄山踏青,在游山玩水期间,我来到了神雀台下,站在那儿仰视那个红彤彤的“鳌”字,情不自禁发自心底赞叹人工之巧妙,天地之高远,嘴里不由自主地吟咏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句孟子名言,随即走到神雀台下面的一块大石头旁边,仰面朝天躺在大石头上,即兴让同事给我拍照了一张风景照。

这张相片这些年来被我视为宝贝,一直保存到现在,其原因较多,主要一条就是我喜欢这座有灵气的峄山,尤其是那个红彤彤的“鳌”字和美丽的梁祝传说。

峄山上那个红彤彤的“鳌”字,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杨萱庭先生用长2.9米、重达40公斤的特制毛笔书写而成的。那个红彤彤的“鳌”字,镌刻于峄山五华峰东约0.5公里处的一块石壁之上,其左下处有丹书跋文:“邹鲁峄山,岱南奇观。美夺五岳,秀丽赞元。帝王骚客,幸会于斯。古今共赞,以鳌记之。”

当初,一些工作人员为了将这个“鳌”字毫不走样地镌刻在高20多米、宽 17米的巨大壁石上,30多名工匠先是临摹,然后分层作业,共用红色油漆125公斤,凿字耗用钎钢1吨多,凿下的石渣达25多立方米,历时4个多月,1990年2月28日镌成这个“鳌”字。

这个“鳌”字为阴字阳刻,笔画高凸于石壁之上,空间凹下达25厘米,形神俱佳,立体感极强。

这个“鳌”字,高达15米,宽8米,平均笔画宽度为1.5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汉字。

峄山,在邹城市市区南10多公里,海拔582.8米,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的美誉。

《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东山,指的就是这座峄山。当年,秦始皇东巡登峄山,留下了著名的“秦峄山碑”。此后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峄山留下了大量的诗文碑刻。

峄山以巨石景观而闻名,地质学上称为石蛋地貌,山上的花岗岩巨型滚石群、石柱林随处可见,形成了各种天然石雕,有名字的奇石就有几百处,形态变换多姿,惟妙惟肖。

峄山是突起于平原上的一座孤山,山体周长10多公里,面积约4.7平方公里,夹在京沪铁路、104国道和京台高速、京沪高铁中间,远望显得小巧玲珑,甚至平淡无奇,但攀登起来并不轻松,西路自麓至顶,登山石级长约4公里,大部分人都是从西路上,东路(称中路更恰当)下,游客全程徒步上下约4至5小时。

峄山,在邹鲁平原上突兀拔起,漫山遍野的花岗岩奇形怪状,形成各种天然群雕。那些石头如龟、如鱼、如兔……形象逼真,充满野趣。凡是来游览峄山的人,无不被这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

峄山,有许多天然洞穴,有的洞大如广庭,有的洞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深邃莫测。各个曲径通幽的洞里多有泉水,每当东北风刮起来的时候,百泉涌涨,云气汹涌。峄山戴帽,大雨来到。那情、那景,尤其神奇。

峄山,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是道家活动的场所。随山派、清静派、龙门派以及一些佛教僧徒都曾经在峄山上清心修炼,历代仙曲贯耳,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

道家称峄山为妙光洞天,僧佛称峄山为绎诗之庵。

峄山的灵气,源于目不暇接的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等等景物。众多的景点,使峄山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风景。

峄山的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在《书经》、《诗经》、《史记》等等历史典籍当中都有记载。

峄山自古以来就甚得历代一些达官显贵的垂青,多有慷慨解囊捐资修山人士。经过历代惨淡经营,山上建有五大奇观,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庙宇,宫殿庙庵数百楹,瓦缝参差,错落山间,碧瓦红墙,十分壮观。

峄山之阳有春秋邾国古城遗址,峄山之阴有大汶口文化的野店遗址。

孔子曾在峄山讲学,留有“孔子登临处”石刻。

著名的秦峄山碑,是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慕名率领群臣登上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指令丞相李斯撰文刻下的第一块刻石。

孟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郑板桥等等,等等家喻户晓的古代名人都曾经登临峄山,留下许多瑰丽的诗文墨宝、碑碣石刻,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存,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

从春秋到南北朝时期,前后1000余年,峄山一直都是县政府所在地,山上曾建有春秋、子恩、峄阳、孤桐四大书院。

春秋、子恩书院,现在已经连一点旧痕迹都找不着了,人们若是对这两处书院感兴趣,只能从以前的邹县史志当中去阅读,去品味了。

孤桐书院,现在残存的遗迹,也只有那么几块条石和看不清字迹的残碑,且都散落在荒草当中沉睡,也不知何时方能遇到有识之士,有缘之人将它们一一唤醒,为峄山重新修建一处古迹风景供游客们观赏品读。

峄阳书院,清代乾隆年间重建。据书院前碑记记载,原书院正殿三楹,左右平房,东西两配房各三楹,大门三楹,内有“峄阳书院”的四字碑。

可惜现在人们也只能是从留存下来的那块半米宽的石头地基上,想象着当年的盛景了。

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在峄山读书多年,至今仍然留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池、梁祝祠、梁祝求学旧址等等历史古迹。

“梁祝读书洞”这五个字,是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瑾题刻的。读书洞里东西长10多米,有天然石桌石凳,游客可坐可卧。

另外还有两口清泉,东泉叫“鸣心泉”,西泉叫“梁祝池”。 清澈的泉水,一年四季都哗哗地喷涌,自今仍然可供游客们饮用。

梁祝祠是元朝时期建造的,殿内曾供有梁祝二人的汉白玉雕塑。每年阴历二月初二,附近四邻八乡的老百姓前来赶庙会的时候,许多妇女都会在此上香许愿。梁祝祠是何时湮灭的,现在已经无人知晓了。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老百姓们不仅视梁祝为忠贞爱情的象征,甚至还寄予他们俩济世救民的神圣功能。

今日看来梁祝传说虽然不靠谱,甚至还有些可笑,但仔细想一想,琢磨琢磨,倒也符合老百姓的传统心态。只可惜如今只剩下了一星半点的遗址供人们观赏和思索了。

梁祝爱情是民间神话还是传说故事,这且不说,总之,峄山是梁祝爱情的摇篮,是蝴蝶飞舞的地方,他们俩留给老百姓的爱情是真切的,是动人的,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是不会改变的,世世代代的老百姓都会发自心底地将这曲爱情悲歌继续传颂下去,让峄山神奇秀灵的自然山水来见证人类的永恒爱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