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太太”说起,回溯中华文化的源头——周朝

 五星辉煌 2019-04-21

“太太”的起源

我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作品,《诗经》可谓是某种程度上的第一。诗三百,第一首就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国风·周南·关雎》。孔子评价道“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大儒朱熹认为其“ 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所以《关雎》又是第一中的第一,开篇的第一句就几乎无人不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今人大多用此诗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当时诗中的“君子”和“淑女”都是指代了特定的人物。“君子”说的是周文王——姬昌,而他好逑的对象就是文王的妻子太姒。关于文王与太姒的婚姻,《诗经·大雅·大明》里面有句评价也被沿用至今来形容一对夫妻的无比般配,叫做“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从“太太”说起,回溯中华文化的源头——周朝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的太姒

《诗经》中歌颂的最多的个人就是周文王,有35篇关于对他的描写。通过它我们能够了解到文王家室传承中三位重要的女性:祖母太姜、母亲太任、妻子太姒。关于她们三位,《诗经·大雅·思齐》有句总归的描述: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在这一章中,歌颂了文王母亲的的端庄与祖母的贤淑,同时贤妻太姒继承了她们的美德。朱熹总结到”上有圣母,所以成之者远;内有贤妃,所以助之者深也“,高度赞扬了她们的品格,肯定了她们的历史贡献。故后世对妻子的尊称”太太“,也是从这三位上古伟大的女性的名字演化而来。

中华文明溯源

上面所讲的,都是些人们生活和习俗之类的事情,类似有男女婚嫁由周公制定的“婚义七礼”的传统。我们一直讲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抛开三皇五帝的传说不谈,周朝前面还有夏商两朝,那么将其视为中华文化的起源是否正确呢?

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乾·文明》——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对此的解读有很多不予深表。汉语两字词语很多时候要分开理解,符合我们的传统认识应该是“以文明之”。何为'文'?日月星辰谓之“天文”,山川河流谓之“地文”,诗书礼乐谓之”人文“。联合起来讲就是通过对天地人文的认识,掌握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明白了人生的哲理。那么先贤通过自己卓越的认知能力有所感悟然后来教化苍生,“以文化之”,即为文化。当然每个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在这里没取其名词或形容词的含义,而是通过一种动态发展的方式来作一个相对复杂的阐述。

我们将通过几个方面来辨析是否中华文明源起于周朝。

首先谈文明最重要的载体——文字。关于文字的发现有很多,史前刻画或者说地方性的小发现因为不具文化的延续性不予讨论,这里只对文明进程有重要影响的文字种类进行分析。我们现在了解到最早的文字是出土于河南殷墟的甲骨文,属于商朝时期,今认为所刻多为卜辞。然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关于甲骨文,很奇怪的是在历史找不到任何记载。即便是博学如孔子,也未曾提及。对于金文,发现的商朝青铜器上所铸金文都不过寥寥几字,而到了周初,已达到了千余字。从内容和使用范围上看,甲骨文为卜辞,商朝金文为祭祀,而周朝的青铜器已成为部分民众的生活品,文字记载不仅有占卜祭祀更涉及日常生活。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文字在商周两朝的使用程度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在商朝,文字只有极少数的祭祀和权贵才能够掌握,但周朝可能一般性的民众就能够使用。如此小规模的应用而不具有民众基础能否支撑的起一个文明的起源呢?当然严格的来说周朝的文字同后来正式的汉字差异也是很大的,但是应该说文字第一大规模的应用,包括语言的丰富,才促成推动了中华文明第一次的文化大繁荣——百家争鸣。

我们再来看看中华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来自哪里。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思想体系,佛教是舶来品就不过多阐述,从时间上来看,儒道皆起于周朝。老子李耳是周王室任守藏室史,国家图书馆的官员,著《道德经》,中国隐士第一人。而影响中国文化最深的为儒家无疑。从我们所熟知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讲来看,基本上不是周朝人所作就是讲的周朝的事。四书中《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礼记》记述的就是周朝的礼制,即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复礼”的周礼。《孔子》、《孟子》是关于孔孟的言论集这无需多言。《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以《易经》为首。《易经》又称《周易》,从名字中就可见一斑。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根据其撰有《十翼》。囊括了中国人对宇宙和世界乃至伦理道德的深刻认识。《诗经》是孔子编订的关于周朝的诗歌集,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尚书》是对上古事迹的汇编,传承受秦始皇焚书坑儒影响断层严重争议较大,据传是孔子所编订。《礼记》、《春秋》是对周朝的历史记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朝时期的圣贤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最后我们谈谈周朝对于中国社会政治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诗经》中多次提到“帝谓文王”,就像《圣经》中上帝对先知摩西的指引一样,上帝(中国的原始天帝崇拜,后基督教传入中国对god的翻译沿用了这个称呼)告诉周文王应该怎么治理国家等等,这可以算作是“君权神授”理论的雏形。周公(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制礼,完善了宗法制度,确立了中国的礼仪观念,也是2000年封建统治的核心制度来源。故汉代思想家贾谊对周公有这样的评价: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礼待宾客的周公

传统中国几千年一直是个农业国家,土地制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王朝的兴亡。中国第一个土地制度——井田制就成熟于西周。同时西周铸铁技术和牛耕技术的快速发展,完成了土地从国有向私有的转变,推动了社会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快速过度,可谓影响深远。

总体而言,周朝以前的历史只存在于史书上的只言片语,更多的像是传说。但是从有周一朝开始,中华文明开始以一个完整的、有丰富事例予以佐证的面貌出现。那个激荡的时代所流传下的思想火花至今仍深刻的影响着我们。所以如果我们要探寻自己文化上的根源,可能要去到周朝才能找到答案。

学习历史的意义

《旧约·传道书》书中说: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这句话似乎是在说我们当下所思考所经历的,正是他人已经思考和经历过的。如果单纯的这样去认识难免会陷入一种虚无主义,太过消极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要重新加以思考才行,这也是我们每个个体存在的意义所在。或许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那句“一切古代史都是当代史”有着更进一步的思考。反过来想,当我们遇到困顿之时,不妨回过头去看看前人为我们提供的答案。生活总是要向前看,但是要理解生活,还是得向后看。那我们民族的后面是什么呢?

你应该不停地探索,在所有探索的最后,你到达了你开始的地方,并且第一次认识这个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