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初芙蓉山节场) 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为周边长安桥、八士桥、东北塘三乡镇游芙蓉山庙会节场。拾遗桩旧时芙蓉山庙会“大老爷”出会轶事。 芙蓉山,旧有闻名遐迩的“龙泉、绣球墩、一壶泉、倒砌墙、石公石婆、万笏朝天”等十八景。山高44米,连绵8华里。 说是那时,十里八乡各大姓氏抬着自家祠堂、家庙供奉的“大老爷”出会,抢登芙蓉山顶寺庙,是为庙会盛景之最。不过我等都未见识,自小就听老人诉说,那时芙蓉山“大老爷”出会,西园“大老爷”总是风头十足。 长安西园河西陆氏宗祠与陆氏家庙西林庵所供祀的“大老爷”,是为四十九世先祖景山公。景山公,陆起,宋仁宗庆历六年进士,授两广节度使兼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赠光禄大夫,封吴郡开国公,文韬武略齐全,辅君治国安邦。“大老爷”为红木雕像,配“羽扇纶巾”和“偃月神刀”双套锦服,供立“精忠报国”令牌,锦服由族中清妇专职保管。 (“大老爷”出会) 每逢农历三月十八芙蓉山庙会,西园陆氏族人挑选众多武士壮汉,自豪地抬着“大老爷”,一路敲锣打鼓,迈着铿锵步伐,红木雕像“大老爷”双眼一路骨溜溜转。遇见别家姓氏的“大老爷”队伍,就会打起嘴仗,如刘三姐对山歌。陆氏族人乡亲一路跟着,浩浩荡荡来到芙蓉山脚下,仗着勇气和实力,团结一致奋勇当先。 (古石锁、石磨盘) 长安西园“大老爷”之所以常能捷足先登独占鳌头,是因为西园有智勇双全的一大谋划者和三大领头勇士。谋划者名金梅,仗义机灵,办事麻利,人称“小麻官”。三勇士:一是胜根,五十出头,拳头大,手臂粗,一拳能在砖墙上打个洞,居前头开路;二是芝大,三十七、八岁,力大闻名,三个指头能拎起三百多斤的石磨爿(盘)转圈,护持队伍不受阻扰;(这俩是堂兄弟)。第三个是根川,近六十岁,此人功夫十分了得,喝了壮行酒,在左手臂皮肤上扎住十多个用扎鞋底针弯成的钩子,针眼串上鞋底线挂面大铜锣,边走边敲,锣声喧天,威震四方,看得妇孺胆战心惊。 从长安西园走到芙蓉山要三刻钟以上,各支“大老爷”出会队伍在山脚下一字摆开阵势。待时辰一到,发令声响,西园“大老爷”队伍异常勇猛,力挫群雄,常能夺得第一。抢登山顶寺庙途中,各支队伍你抢我争,时常发生流血事件。但乡间正因这打斗流血,场面刺激,故反而更格外引得乡民争相观看,盛况空前。据说清代后期官府曾因此一度明令禁止这芙蓉山出会抢山头活动。 清代诗人秦琦曾诗赞芙蓉山胜会:“桃花杨柳艳春容,三日游人兴更浓。上过胶山同堠岭,真须十八上芙蓉。” (五十年代初芙蓉山航拍图) 此民俗活动,解放伊始遂告销声匿迹。如今,连芙蓉山竟也已夷为平地而从此消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