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燕山茶社 2019-04-21

朱熹,字元晦,又称“朱子”,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朱熹自幼好学,十九岁即中进士,三年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赴任途中,结识了程颐,程颢的三传弟子李侗。绍兴二十八年,朱熹决定师从李侗,由此为延承二程学说,建立程朱理学,并使理学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上帝在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定会再给你打开一扇天窗。朱熹仕途略显坎坷,在朝做官仅46天。但他为教育事业和理学所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朱熹先后修缮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亲自分别为两所书院制定了院规,这为朱熹教授理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此外,朱熹提出了“四书”概念,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编纂了对封建社会中后期产生深远影响的《四书章句集注》。

之所以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因为朱熹不仅吸取总结了以往的理学理论和主张,还使理学更为系统化,体系化,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元代开始,程朱理学被奉为官学,在科举考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

关于朱熹,我们所熟知的应该是他“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其实质是强化了“三纲五常”。同时,“三纲五常”也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外在表现形式。朱熹的理学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家,道家的思想。

简单地介绍一下朱熹的理气论,格物致知论与人性二元论。

  • “理”与“气”

理学的最高范畴是“理”。理是形而上者,先于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气是形而下者,有形,有具。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理与气之间,理是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朱熹认为万物皆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一,即“太极”。同时,理也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

  • 格物致知

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阐发了自己对知与行的看法。朱熹认为,做到格物致知,就能够跻身至圣人的境界。如若做不到,那就请安静地做个普通的凡人好了。在知行关系上,朱熹认为先知后行。而认识来源于实践,显然,朱熹的知行观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实际的。

  • 人性二元

张载在气本论中,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因禀气不同,所以才有了人的善恶之别。这一点,朱熹是非常赞成的。张载之后,二程对“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进行了区分。

在张载与二程的基础上,朱熹阐释了新的人性二元论思想,即“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先于人,人形成后,理便融入于人体内,幻化为先天的仁,义,礼,智等德性,即“天命之性”。但由于人体体质,品性等各方面的不同,就有了善人,恶人,穷人,富人等等的差异,朱熹称之为“气质之性”。这两种性共同存在于人身,也即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

可以看出,朱熹的哲学体系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如有异议,欢迎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