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渡鏖战篇一:以少胜多?详细分析曹操真实兵力

 金色年华554 2019-04-21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役之一。此战不仅决定了整个东汉三国的历史走向,更是充分展现出了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奠定了其“魏武”的历史地位。

关于官渡之战双方兵力的对比,袁绍方历史上没有太大的疑问,《后汉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均有较详细记载,一般认为大约有10万精兵,1万骑兵,共计大约十一万。曹操方的兵力情况,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主流认为远少于袁绍方,包括某些百科类数据都认为在1~2万之间。

可是,如果是较了解古代战争、历史,尤其是东汉三国这段历史的朋友,对这个数据可能产生非常大的疑问。一场持续了一年零五个月之久,作战范围大,频率高,每战参与人数多的高烈度战争,如此的兵力对比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因而关于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从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只不过传统主流观点始终影响较大,因此质疑声并未得到多少关注。

那么今天,在下就要根据现在丰富的史料、以及历代研究结果,为大家详细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的真实兵力究竟有多少?

官渡鏖战篇一:以少胜多?详细分析曹操真实兵力

主流观点的支持依据

陈寿所撰《三国志》一直被认为是记录汉末三国历史的信史,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因而关于曹操兵力分析一直以来都以《三国志》为重要依据。所以我们不妨将其相关凭证一一列出。

一、《三国志·武帝纪》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此时正是曹操解白马之围后,关羽“亡归刘备”,袁曹进入对峙阶段。陈寿在这里直接记录曹操兵力不足万人,成为曹操兵少的最有力的直接证据,因而也是被引用最多的。

二、《三国志·武帝纪》

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这条中主要是荀彧所说的“以至弱当至强”六字,以一般人的理解,面对袁绍十余万的大军,如果曹操有五六万人马都不能说是至弱,因而只有一两万人仿佛比较符合描述。但这种描述非常的模糊,且不排除夸张的可能。

三、《三国志·荀彧传》

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相比前两条,这条的分量最重,记载了荀彧亲口所说的“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直接的表明了曹操的兵力是袁绍的十分之一,应在一万多。恐怕第一条中,陈寿的数据就是依此得出的吧?

四、除了以上史料明确记载的,现在网络上还有各种通过对各将领兵力相加来推算曹军总兵力的。一种观点认为白马刘延有1千人,原武于禁有2千后增至4千,延津乐进有4千,加上曹操主力一万,应在1万9千人。

还有一些认为曹操在相持阶段又投入曹仁5千人,调回曹洪及防备刘表的4千人,以及张绣5千人。再加上之前的1万9千人,曹军在整个官渡之战前后应该实际为3万4千人。

相对来说,现代的第四种算法比前三种又更加的科学,而第四种中的后一种又比第一种更加的详细合理。

官渡鏖战篇一:以少胜多?详细分析曹操真实兵力

最早的质疑者

关于官渡之战曹操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最早的怀疑者恐怕就是为《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曾经参与过刘裕北伐的他,从切身经历和实际角度,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提出了疑问:

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馀万,馀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於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馀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锺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馀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馀匹,繇马为安在哉?

将其总结起来可以有以下五点:

一、曹操起兵之处就有兵马五千,此后几乎百战百胜,败战只有十分之一二而已。尤其是破黄巾军(青州兵)收降三十多万,虽然征战时有所损伤,但也不应该只有万余兵力。

二、袁绍率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曹操能够分营和其相当,一万左右兵力是绝对不可能达成的。

三、《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如果袁绍有曹操十倍之多的兵力,那么将会把曹操围的水泄不通,又怎么可能放徐晃出来袭击袁绍的运粮车,曹操又怎么能够奇袭乌巢呢?

四、官渡之战,曹操坑杀袁军有的说是七万,有的说是八万,但无论多少,面对四散溃逃的袁军,仅仅八千人如何能将他们捕获并坑杀呢?

五、钟繇传曾记载,曹操于袁绍相持阶段,曾送两千匹马至前线,但到了《武帝纪》和《世语》中曹操只有六百余骑兵,钟繇送来的战马去哪了?

官渡鏖战篇一:以少胜多?详细分析曹操真实兵力

新的理解

其实裴松之的一些观点也可以解释。

一是如青州兵虽然人数众多,但是黄巾军中裹挟有大量的老弱病残,曹操收容整编后实际可得精锐应该并不多,估计不超过两三万;

二是当时西凉马腾、荆州刘表、江东孙策都对曹操虎视眈眈,为防备他们兵力必然分散;

三是曹操虽然分营而守,但是作为防守一方,曹操与袁绍分营的策略不同,而是采用收缩兵力扼守主要据点的方法,所以所需兵力可以远少于袁军;

四是张郃的投降为曹操补充了不少的兵力;

不过虽然可以解释,但也只是说明曹操的军队不会特别多,但裴松之的疑问依然表明曹操的军队不可能如一般所说的那么少。尤其是裴松之的第五个疑问,为帮助曹操兵力分布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方向。

官渡鏖战篇一:以少胜多?详细分析曹操真实兵力

针对“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是否可以有另外一个理解?

在经过前期的挫败,接连损失大将文丑颜良后,“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改变之前策略,集中攻打曹操所在的官渡。

对此,曹操采用的策略是“亦分营与相当”,但常见的观点是,曹操将一万余兵力分营,但从兵法实际来说,这无疑犯了兵少而分的兵家大忌,非常容易被袁绍个个击破。

那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分营后,除去其他各营的兵力,实际是曹操主营的兵力在一万人左右,以承担袁军主力的压力,扼守住咽喉,又以各分营占据重要据点,形成犄角之势,避免形成被袁军分兵包抄合围的态势。

那么这样一来,袁绍以十倍的兵力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没有对曹操形成合围,以及很多疑问就都可以得到解释了。而钟繇所送来的战马,就是被补充到其他各营了。

荀彧所说的“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正是指曹操以一万兵力扼守咽喉,抵挡袁绍十倍兵力对官渡主营的主攻。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指的也是主营,即曹操亲自统帅军队的损伤,而不是整个战区的损失。

官渡鏖战篇一:以少胜多?详细分析曹操真实兵力

曹操官渡之战前整体兵力

汉末乱世,曹操以五千兵马起家,占据青州和兖州部分地区,为其势力根基,后又逐渐消灭吞并了吕布、袁绍、张绣等势力,又占领徐州,但这些后续占领的地方尚未完全纳入统治,基础不稳,甚至在官渡之战期间不断有叛乱爆发。因而和占据青、幽、并、冀四州,势力根深蒂固的袁绍相比,依然还是被称为“至弱”。

那么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势力整体究竟有多少兵力呢?

曹操初期以五千兵起家,次年至建平,复收兵千余,如此有六千余兵力。

192年,“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当然黄巾军中良莠不齐,大量老弱病残,收其精锐者,估计也只能得兵两三万人。

196年,《三国志·武帝纪》:

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

收其精锐,估计又可得至少一两万人,此时应该有不少于五六万兵力。

198年,擒杀吕布,收降其部将侯成、宋宪等,估计有数千兵力。

199年破眭固,同年宛城张绣降,所得兵力应在五千以上。

200年,庐江太守刘勋降,又得数千兵力。

此外,曹洪在庐江、丹阳等地募兵,在官渡之战前已有兵力万人;

再加上曹仁、李通、任俊等从各地募集的兵力,至官渡之战前,曹操势力整体兵力至少在十万以上。

《三国志·荀彧传》: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

《三国志·刘表传》引《零陵先贤传》:

太祖曰:'今孤有熊罴之士,步骑十万,奉辞伐罪,谁敢不服?'

由以上两者也可以印证,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整体兵力在十万以上。

官渡鏖战篇一:以少胜多?详细分析曹操真实兵力

曹操在官渡之战的兵力部署

但有十万余兵力并不表示,官渡之战必须全部用上。恰恰这从侧面印证了官渡之战中,曹操军队的上限。更因为有马腾、刘表、孙策等人的威胁,曹操必须部署大量的兵力防备三家的偷袭,加之驻守境内,讨伐各地叛乱,所以早期曹操的兵力必定是极少,随着局势的发展才逐渐投入。

整理史料可以发现,曹操在官渡之战期间,兵力的实际投入情况如下:

曹操亲自领兵一万,为与袁绍军正面交战主力;

曹洪有兵马一万,屯住宛城防备刘表,但随着官渡之战的压力增加,曹操调曹洪支援,具体兵马数量不详,但应依然会留大部驻守宛城,姑且采用四千兵力的说法。

曹仁有数千兵马(原有家兵千余,伐张绣得数千)平定汝南刘辟等人叛乱,同时防备孙策。在叛乱各地安定,并且孙策被刺杀后,返回官渡,击破袁绍别将韩荀,又与史涣等劫烧袁绍粮车;

于禁驻守原武,官渡之战发生后曹操又增步兵两千命其驻守延津,后与乐进夺取获嘉,三处兵力加起来应不下六七千;

乐进初募兵千余,官渡之战开始后,渡河与于禁渡河攻获嘉,并和于禁一起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其兵力因改数千,五千以下。

官渡鏖战篇一:以少胜多?详细分析曹操真实兵力

李典带领族人及所属部队为曹操运输物资,《三国志·李典传》:

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原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

若按一家一丁计算,李典部应在三千人。

臧霸“数以精兵入青州”,其兵力应在数千左右,以保证曹操右侧安全,“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

官渡之战期间,张绣采纳贾诩的建议投降曹操,并且“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其兵力不会太少,也绝对不多,估计在数千左右,但应该皆是精锐。

199年,官渡之战初期,曹操派将军史涣击破欲与袁绍合兵的眭固,尽收其众,兵力应在数千。

夏侯惇部应有兵力近万(原有五千,扬州募兵四千),应该屯兵在敖仓。敖仓为古代重要粮仓,应该是曹军辎重粮草所在地。

防守在白马、叶、河内的刘延、蔡阳、薛洪等部兵力合计在万人左右。

典农中郎将任峻在官渡之战为曹操运输军器粮草,“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其兵力至少在万人。

官渡鏖战篇一:以少胜多?详细分析曹操真实兵力

总结

由上可知,曹操亲率万人为主力,吸引并抵挡住了袁绍十余万的进攻,并寻机出奇取得最后的胜利,若说是以一敌十,以弱胜强,并不为过。

不过在整个战局上,曹操势力前后投入了两三万的野战部队,加上曹操自身一万,为三四万的主战部队。还要加上前线各地两三万的守军,一万防守粮草辎重,还有一万余的后勤运输部队,都为整个官渡之战取得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然仅凭曹操的万人,面对袁绍的十几万精锐,即便是用兵如神,恐怕也是难以取胜。

这个数据可能颠覆了很多人对官渡之战的看法,但实际来说,这并不能成为贬低曹操军事能力的理由。相反从部署上看,曹操和袁绍军事水平的差距一目了然,在如此规模,并全面下风的大战中,曹操步步为营,深谋远虑的战略部署,慢慢将袁绍逼入死地。这种部署在局势反转后又可以迅速的形成十面埋伏之势,解释了为什么曹操能在袁军溃散之后,可以将七八万四散逃跑士兵捕获坑杀。

官渡之战的以弱胜强,实际应该是出自双方整体实力的角度,而非是简单的多寡对比。曹操在此战中可谓是倾尽全力,但实际能与袁绍军正面交锋的也不过三四万精锐,而一旦失败,便是万劫不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