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王府

 昵称37581541 2019-04-21
开篇语
如果在100年前从高空俯瞰北京,我们可以看到一座规格有序的城市,中心是金黄色屋顶的皇城,是整个帝国的权利中枢;外圈是散落的碧瓦屋顶的内城,住着宗室的王公贵胄们和旗人;这之外才是大片灰色的外城,是百姓谋生所在。如今留存不多的碧瓦王府,其实就是介于皇宫和普通北京四合院间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说是规格比较低的皇宫,或是高级的大四合院。
王府与民宅在建筑上有着天壤之别。那巍峨的府门,高高的府墙,层层的套院,高大的殿堂,多姿的楼阁,别致的花园,使王府在众多低矮、简陋的民宅中,鹤立鸡群。北京的王府,无论从建筑艺术、文物考古、史地研究、还是旅游景观上看都有重要价值。

1、 王府溯源
      北京城里的王府从明永乐十九年(1421)拓城开始,一共修造了多少王府宅第(包括公、侯、伯、子、男和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实在难以考其确数。现在大名鼎鼎的王府井大街,当年就曾是王府荟萃之地。明成祖朱棣修北京城时,在此建了十五幢王府,共计八千三百多间房屋,给亲王郡王居住,街道也因之更名为王府街。宣德三年(1428)又在王府以南新建公主府三所。因这里有一口不冻的甜水井,所以,人称这条街为王府井大街。
这里个别的王府旧址,扩建成了清代王府。清代遗存的王府,则尚有数十座之多。清代把王府建筑发展到了顶峰,清代封爵制度是封诸王,不设郡国,把诸王留在京城,赐建府邸,形成了封王设府的特点。清代时亲王、郡王的住宅,才能称为王府;贝勒以下的住宅称府。
北京的王府形制、数量为全国之最。清代在近300年中,所封之王有近百位,王府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的,可以说,在当时北京城无论大街还是小巷到处都能见到王府宅院的建筑,这些王府基本上保留了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式的建筑风格,并且吸收了一些我国南方的园林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王府的数量逐年减少,民国初期北京有亲王府、郡王府46处。到1997年北京王府只剩下22处,有些也只剩片瓦、单屋或一点痕迹了。2000年后王府仅剩十几处,保留有石狮的王府现仅有8处,贝勒府和公主府各1处,豫亲王府是只剩石狮已无王府了。

2、 封爵制度
        据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卷一《宗人府》记载:“凡宗室封爵之等十有二:日和硕亲王,曰多罗郡王,曰多罗贝勒,曰固山贝子,曰奉恩镇国公,曰奉恩辅国公,日不入八分镇国公,曰不入八分辅国公,曰镇国将军,日辅国将军,曰奉国将军,日奉恩将军,无爵者则给以品。嫡子受封者其等二:曰世子,日长子”。

3、 封爵方式
        据光绪《大清会典》卷一《宗人府》记载,清代分封爵位方式有4种,即动封、恩封、袭封和考封。一功封,宗室中因勋劳显著而受封,如太祖、太宗诸子中大部分人。二恩封,宗室近支或皇子成年,即皇帝兄弟子侄。三袭封,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病故或因罪革爵,由宗人府从其子嗣中,选拔一人承袭。四考封,亲王以下,至辅国将军中,除有一子袭爵外,其余诸子年及二十岁经期考后,亦可减等授爵。

4、 爵位分封
       爵位分封包括宗人府请封、皇子封王等方式。

5、 分旗赐第
       亲王、郡王被封以后,接着便是“分旗赐第”,离开所居住的皇宫或原府第,迁入自己的王府中独立生活。

6、 布局规制
       公元1644年,清顺治皇帝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登基,定都北京。至此,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正式入主中原,开始了清朝绵延268年的统治。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清王朝在北京建都,沿用了明朝的紫禁城,并开始了诸王的分封和王府的修建,清朝与明朝不同,明朝对诸王是分封在全国各地,采取“封而不建”的办法。即“分封而不赠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明朝的王不掌握当地的军政权力,在北京城内也没有王府。但到了清朝,连分封诸王于各地的形式也取消了。各位王只有接受爵位,而无“国”可就。王府就建在北京城内,王府产权属于朝廷,王爷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和继承权。清朝的王爷大多是皇子,诸皇子在未成年之前都住在紫禁城内,待长大成年后才可移居王府内居住。
北京的清代王府都分布在内城区里,这和清代北京城的居住限制密切相关。城墙未拆除以前,北京城的格局是大“口”里面包小“口”,最中心的是故宫,外面的第二层是皇城,为政府衙门,第三层是内城,为清代八旗王公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最外面的第四层,才是汉人和其他民族的集中居住地。今天在北京内城漫步,还能时时看见深宅大院。
在清朝,宗室爵位共12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只有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的府邸可以称为王府,贝勒以下只能称为府。北京城内建有40多座王府,外城没有王府。
《大清会典·工部》记载:“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称王府。”王府不仅品级高,而且建筑规模大,王府中的正房称为殿,殿顶覆盖绿琉璃瓦,殿中设有屏风和宝座,外表看上去很象一个缩小的宫廷。“府”比起王府来规模就小多了,府不仅不能用琉璃瓦覆盖屋顶,而且正房也不能称殿,当然屏风和宝座就更不能设置了。除此之外,在房屋间数、油饰彩画、台基高低、门钉多少,王府和府也都有规定,不能逾制。至于那些不是凤子龙孙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头衔,他们的住所也不能称“府”,只能称“宅”,称“第”。清代有些权贵的宅第虽不能称“府”,但其规模并不亚于“府”。如乾隆时的权臣和珅的私宅就是后来恭亲王府的前身。在产权上,“府”和“王府”都是皇产,统归内务府管理,一旦撤掉了爵位,就要相应地撤府,产权收归内务府,以备将来再分他人。“宅第”一般都是私产,由住房人建造或购置。
王府乃亲王或郡王的府第。清代王室对王府的建造形制有极严格的规定,中路要完全按规定建,东西两路可自由安排。中路的建制是:亲王府门五间,郡王府门三间。府门亦称宫门,门前设有门罩,过道要高出地面,在府门迎门处建影壁。府门内东西两厢有楼房,亲王五间,郡王三间。再往里是大殿,大殿台基高4尺5寸。亲王大殿府门用绿琉璃筒子瓦,郡王则只能用筒子瓦。然后是二府门,二府门正北是神殿,五间,两旁是配殿,西配殿有卐字炕,神殿东间是亲王郡王袭爵与合婚时的住所,神殿以北通称后楼。王府的门钉在清代《大清会典》中也有规定:亲王府制“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制“金钉减亲王七之二”,“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
清朝对王府的规制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大清会典》卷五十八“工部”记载:亲王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墀护以石栏,台基高七尺二寸。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正殿设座,基高一尺五寸。广度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绘金云龙。凡正门殿寝的均酢覆绿琉璃瓦,脊安吻兽,门柱丹雘,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门钉纵九横七。楼房旁庑,均用筒瓦。其府、仓廪、厨厩及典司执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门柱。

7、 保护利用
       北京的王府洋洋大观,它们集建筑、园林为一体,形成一种独有的韵味。它不同于皇宫的宏伟壮观,但又的确是王府,处处透出王爷气派,处处烙有身份的标记;它不同于江南园林的小巧俊秀,又的确如园林,常常是一步一景,意趣盎然。至今保存完好的王府,仍令人流连忘返。无论是从建筑、园林、空间、景名、立意、历史变迁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学习、了解和体会王府建筑文化的深刻隽永的涵义。

8、 研究文献
       研究介绍北京王府建筑的文献不是很多,较多地散见于一些文史类图书、文物建筑介绍图书中,但是最近几年关于王府建筑研究的图书出了较多。有《王府》、《寻访京城清王府》、《北京古建筑地图》、《府第寻踪》、《东华图志》、《北京四合院》、《北京古狮》等等。但是这些文献讲王爷生平、爵位承接、建筑描述的比较多,但是真正立足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的不多,就现存王府建筑进行记录的不多。本资源库就是走到真实的王府当中,去追寻当中的建筑和遗迹,访谈建筑的变迁,了解建筑的现状,以期望对今后王府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