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影像方志 | 湖口:千载“江湖”奔涌,万物欣欣向荣

 风吟楼 2019-04-21

CCTV-10

2019.4.22  12:41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江西省 湖口篇

湖口篇 预告片

“唐武德五年,安抚使李大亮以为要冲,遂置镇,在彭蠡湖口。

回溯古籍中关于湖口的记述,大多和“要冲”“关口”这类字样有关。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湖口这座小城经历的不凡。

“癸未,次湖口...... 友谅闻太祖至,解围,逆战于鄱阳湖。”《明史》的这段文字描述了当年鄱阳湖之战的场景。由于朱元璋提前伏兵在“鞵山”、“南湖觜”这些湖口周边重要的关口要塞,使得他牢牢把握住了战机,为获胜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后的岁月中,由于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湖口这个名字,又多次在“湖口之战”、“渡江战役”等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出现。

地处鄱阳湖和长江唯一的交汇口,让湖口成为这座小城宿命般的名字。

2000年11月鄱阳湖大桥正式竣工,江西公路的超级工程横空出世,架起了当时江西省跨径最大的桥梁。

石钟之名千古谜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公元1084年,苏轼写下千古名篇《石钟山记》。

在文中,苏轼认为他听到的巨大钟鼓声是石钟山的得名原因,而以曾国藩为首的一部分后人,则认为石钟山山体皆空,像一口大钟扣在湖上,提倡“以形得名”。

据考察,石钟山山体内有许多洞穴,只有当鄱阳湖水位达到恰到好处的高度时,适当的风力击打水流进入洞穴后,才能形成如钟鼓般的声音。

苏轼无疑是幸运的,他恰巧在风力、水位等因素都刚好的情况下,听到了这种声音。

时至今日,每年都会有新的探索者慕名来到石钟山,而关于石钟山因何命名的争论也仍在继续。

大自然精心雕琢,赋予了石钟山独特的风貌,而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探索和追寻中,也成就了湖口在文化上的巅峰。

历劫复生的青阳腔

青阳腔,兴起于明朝,发源于距湖口二百多千米外的安徽省青阳县。水路连通戏路,青阳腔也在湖口生根开花。

它是一个曾几乎覆盖了半个中国的戏曲形式,影响了徽剧、黄梅戏等多种戏曲的发展。然而受到战争等因素的影响,青阳腔一度被认为已经不复存在了。

1982年,时任湖口县文化馆馆长的刘春江下乡检查,意外发现一群老艺人在做青阳腔的演出。于是刘春江开始和殷武焕等一些老艺人,共同搜集整理老曲谱并进行录音等工作。

在众人的努力下,2006年青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代代湖口人用这种方式守护着青阳腔,而在青阳腔的演绎中,又传递出湖口人对生活的表达和希望。

盐豉调羹金液腻

亚热带的湿润季风掠过丘陵和山岗,充沛的水源和丰富的热量为黑豆生长提供了优质条件。

在湖口,无论是农家院落还是高档餐厅,豆豉制作的美味都不可或缺。

色泽黝黑发亮、颗粒圆润饱满的黑豆,是制作豆豉的最佳原料。反复地浸泡和清洗,待黑豆外皮轻微膨胀,便可入锅蒸煮。

泡发好的黑豆,蒸气熏蒸,水分和温度的控制全凭经验。豆子过软或过硬,都将直接影响豆豉的口感和风味形成。

豆豉的发酵,就是利用制曲过程中产生的蛋白酶,分解黑豆中的蛋白质,形成氨基酸、糖类等物质,从而赋予豆豉别具特色的风味。

被岁月赋予了家乡独特味道的黑豆,逐渐成为湖口人世代珍藏的味觉密码。

千年之后,苏轼的名篇仍然是全国学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围绕石钟山到底因何得名的讨论也仍在继续。

付垅乡青阳腔剧团的演出依然活跃着殷武焕的身影。

新一批的黑豆苗又将被种下。

“江湖”的奔流仍在持续。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湖口篇》

播出时间:4月22日 12:41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张嘉祺 程乾(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