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岁前,别逼孩子做这3件事,影响孩子一生!(转给家长)

 昵称cZwA4 2019-04-21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孩子刚生下来是一张白纸,父母的教育就像彩色的笔,为孩子涂画人生。

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所以,要想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那么在12岁之前,就千万别逼孩子做这些事。

1

逼孩子吃亏

俗话说,吃亏是福。

孩子在外面受欺负了,善良的家长总是这样教育孩子,忍一忍就过去了,别人也没有恶意,吃亏是福。

甚至,当孩子想要“讨回公道”时,家长也总是逼着孩子忍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强调要让孩子吃点亏。

但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真的是正确的吗?

曾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讲了这样一件事:

某幼儿园的一个大班,正在上集体活动课,内容是玩玩具。

老师对学生提要求:“一会儿大家要按照先后顺序,一个个到讲台上来取玩具,每个人只能取一个。”

当老师说可以来取玩具时,谁知全班30多名孩子就争前恐后地上前去抢玩具。

有的孩子拿了好几个玩具,有的孩子一个都没有拿到。

孩子们扭成了一团,玩具也散落了一地,教室里一下乱成了一锅粥。

而有一个小男孩,就静静地呆在一旁,没有参与进去,老师很欣慰。

最后在老师的教育下,孩子们各分到了一个玩具。

小男孩拿到玩具后,很小声地对老师说了声谢谢。

玩了一会儿,有位小女孩来到小男孩的面前,一把就拿走了小男孩的玩具。

小男孩默默流着泪,也不找老师告状。

老师发现了这个情况,就来到小男孩的身边,对小男孩说:“她拿了你的玩具,你为什么不拿回来呢?也不找老师说。”

小男孩很小声地说:“我妈妈说了,要让着别人,吃亏是福。”

中国传统思想里,就有恭顺礼让的待人之道,经常挂在嘴边的便是吃亏是福。

可一次两次还好,一味地让孩子吃亏,孩子就会习惯退让。

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不做声张,而是自己默默承受,这样容易养成孩子软弱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适度谦让是有礼貌,但过分谦让就是懦弱。

作为家长,不要逼着孩子吃亏,而是要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要通过正当的方式去维护自己,而不是一味的退让。

2

逼孩子分享

很多家长从小就会教孩子要分享,教导孩子“分享是一种美德”。

愿意分享的孩子,总是被夸奖。

而不愿意分享的孩子,就会被贴上自私的标签。

本来分享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后来却变成不欢而散。

其实,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分享,但是不可以逼孩子分享。

曾看过这样一条新闻:

有位小男孩去公园玩时,遇到几个想要他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来的小朋友,但是小男孩不愿意,态度很坚决。

小男孩的妈妈是这样说的:“宝贝,如果你实在不想,那么你可以跟他们说不,只是拒绝就可以,其他的什么都不用说。”

结果,那群孩子在被拒绝后转过来跟小男孩的妈妈告状,说小男孩很小气。

小男孩的妈妈继续力挺了自己的孩子,认真地向这群孩子解释道:“那是他的玩具,他没有必要一定要和谁分享,他已经说‘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话,他会和你们分享的。”

在受到其他家长的质疑后,她把这件事发在了脸书上。

这位妈妈说了这样一些话,令人印象深刻:

“我并不是小气,我的目的只是想告诉我的孩子,如何像大人一样行为处事。我知道有些人因为从小不懂分享,长大变得自私自利。”

“很多人因为从小想说“不”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一辈子都不懂拒绝,害怕说“不”,只会讨好别人,却不会照顾自己。“

“在不断满足别人的各种要求中,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而我,就是这样的人之一。”

逼迫孩子分享,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只要是别人要,自己就必须得给。

当遵循内心意愿的拒绝被贴上自私的标签时,孩子就会慢慢丧失了拒绝的勇气。

而不懂得拒绝的孩子,会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

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别人。

而不懂得拒绝的孩子,更容易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吃大亏。

所以,家长要接纳孩子的“自私”,不要逼迫孩子分享。

要知道,当孩子表现出某种独占欲时,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体现出孩子人格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慢慢引导孩子开始学会与他人分享,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建立在孩子自愿、快乐的基础上,分享才是美德。

3

逼孩子道歉

每个人都会犯错,大人也不例外,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可是很多时候,孩子犯了错误,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他们都不肯承认,也不肯道歉。

即便是“铁证如山”,孩子也不会主动认错道歉。

这时候,很多家长就会担心是不是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

于是,非逼着孩子道歉不可。

父母严厉地对孩子说:“你不道歉,今晚就不要吃饭了。

孩子只能不情愿地说:“对不起。

大多数家长认为,让孩子道歉,一是让人觉得有教养,二是可以平息紧张的人际矛盾。

这两点,是很多家长热衷于逼孩子道歉的最直接原因。

但是,逼孩子道歉真的好吗?这样的教育真的有效果吗?

美国一位心理治疗师说:“若孩子不是主动,这样的道歉就没有意义。

事实的确如此,如果孩子只是迫于父母的威严道歉,而非真正认识到错误所在。

多数情况下,同样的错误还会再发生。

一位学者曾说:“重要的不是道歉,而是学会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曾听过这样一件事:

某某小区里,有位小男孩因为贪玩,把电梯里楼层的所有按键都按了一遍,影响了电梯里的其他业主,犯了众怒。

小男孩的爸爸得知情况后,没有当时就逼着孩子道歉,而是先和孩子核实真相。

当孩子红着眼眶承认自己乱按电梯时,爸爸开始教育他,乱按电梯会严重影响别人出行,甚至会造成电梯故障。

听了爸爸的教导,小男孩认识到了错误,立马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再犯。

但是爸爸要小男孩写一封道歉信贴到电梯里,小男孩一开始不愿意写。

但是爸爸觉得这封信一定要写,而且因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最后陪着孩子写了道歉信。

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需要做的便是让孩子去理解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让他感受这样的后果。

然后知道自己错了,并且愿意自己来解决问题,承担责任。

只有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主动承担起责任,这样孩子才能知错改错。

总之,家长不要把培养变成了对孩子的一种逼迫。

如果把培养变成了逼迫,那么只会让孩子离你的期望越来越远。

父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正确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越来越优秀!

版权说明:本文经「教师E家」(ID:jiaoshiEjia)授权转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是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教育交流平台!教师E家 为用户提供教育资讯,教学心得,教育时事分析,愿您在教育路上不再忧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