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塔王”王国昌

 苏迷 2019-04-21

  何大明

  源远流长的苏州香山帮建筑,蜚声海内外。代代相传,涌现出不少身怀绝技的建筑大师。明代的蒯祥、清代的戈裕良、清末民初的姚承祖,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苏州还出现过一位纯“蓝领”的古建筑工匠精英,名叫王国昌。他以精湛的建筑技艺,感人的职业道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修缮古建的奇迹。

  营造厂的土专家

  王国昌(1903-1957年),吴县(今苏州吴中区)胥口香山人。当时,晚清王朝风雨飘摇国力衰弱,父亲给他起名“国昌”,希望他通过读书报效祖国。但出生于建筑世家的王国昌,却无意博取功名走仕途之路。传承基因,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具有“班门弄斧”的天赋。家里的板凳坏了,他得心应手修好。院子的围墙坍塌,他妙手回春砌好。父亲便不再坚持原来的想法,而是倾情向他传授香山帮建筑技艺。

  最初,王国昌跟随舅父学艺,外出到村里为乡民建造农宅。测量地基,砌墙铺瓦,锯料刨板,做得像模像样。东家都亲切地叫他“小王师傅”。有了一些积蓄后,父子二人从胥口来到苏州,在葑门外开一家水木作,承包房屋建造。所谓“水木作”,就是从事瓦工和木工建筑的作坊。由于注重工程质量,价钱又相当合理,很快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生意兴隆。不久又扩大规模,建起一家“昌记”营造厂。苏州的营造厂,兴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具有一定资质的建筑工程队。工程队常年雇用工匠,工种涉及瓦工(泥水匠)、木工、漆工等,主要从事传统古建筑的建造和修复。聪明好学而心灵手巧的王国昌,对老宅、园林、寺庙等古建筑均有研究。与其他只会“做生活”的工匠不同,他不但擅长砌墙盖瓦、上梁架椽,还能绘制施工图,做工程造价预算,并且还是从事木作雕花技艺的巧匠。其它营造厂在施工中遇到疑难问题,常向他这位辈分低的“土专家”请教。“昌记”营造厂不但在传统苏式民居建造中游刃有余,还从事一些西式洋房的建造。同时,还参与园林、寺庙等古建筑的修复工程。

  解放后,具有精湛建筑技艺的王国昌被推荐到苏州建筑公司设计室工作,担任工程设计和估价。为了更好地保护苏州的古典园林,1953年6月,市政府设置了苏州园林修整委员会,负责修复苏州的园林、寺庙等古建筑。德高望重的文化学者谢孝思,担任修整委员会主任。王国昌则是谢孝思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因为他善于出点子,被戏称为“智多星”。他曾经参加过留园、拙政园、狮子林、孔庙、双塔、虎丘塔等工程的修缮,从事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在双塔和虎丘塔的修复工程中,王国昌创造了匪夷所思的奇迹,被称为“塔王”。他精心培养的数名徒弟,后来都成为苏州古建筑队伍中的骨干。

  巧觅旧料修留园

  苏州解放后,百废待兴,尤其是亟待修复的古典园林。1953年春,市政府召集有关古建专家和能工巧匠,对拙政园、留园等十几个园林寺庙进行调查,发现留园遭受的破坏很严重。新设立的“苏州园林修整委员会”,对修复园林采取“重点修整,一般维护,先修名园”的原则。具体工作由谢孝思(主任)、汪星伯、俞子明、郑子嘉,以及周瘦鹃、陈涓隐、蒋吟秋等学者承担。同时,聘请刘敦桢、陈从周两位园林建筑专家担任顾问。而园林修复的工程设计和造价,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蓝领工匠。经谢孝思推荐,这个岗位非王国昌莫属。委员会所属的施工队伍,由王立成营造厂负责。

  留园是苏州解放后修复的第一座古典园林,具有标本意义。该园在抗战时期惨遭日军破坏,毁损严重。修复时,既找不到原来的园林平面设计图,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建筑照片。面对困难,王国昌和委员会成员通过请教专家,走访留园的老前辈,翻阅史料,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深入园林查勘了解全园的整体布局,各景点的具体位置。在这个基础上,才正式开始修复工程。王国昌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因为有多年实践经验,対修复工作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由于当时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修复留园仅拨款5万元。如何少花钱多办事?精通木作的王国昌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拿来主义。即购买价廉物美的现成的古建筑构件旧料,“移花接木”修复。当时,苏州古城和附近的古镇上,尚保留着不少老宅和园林。有的人家因为家境破落无力维修,就拆下破旧的厅堂门窗、隔扇以及砖瓦等出卖。王国昌这个方法既省下了宝贵的维修资金,又加快了工程进度,还能“修旧如旧”。于是,大家利用各自的人脉关系,到处收购古建旧料。采购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去旧货市场购买;另一路由王国昌带领,走街串巷寻觅,甚至去木渎、东山等地,赶到正在拆房的现场收购。

  收购仅仅半个月便硕果累累,获得大批精良的旧门窗、隔扇、栏杆、挂落等构件。一扇门窗的代价,最低仅一元,最高也不过10元。移建在“佳晴喜雨快雪之亭”的楠木浮雕纱槅,每扇仅1.5元。盛家祠堂的100多扇门窗和挂落,也拆下移建于留园厅堂。“冠云峰赞”的6扇屏门,当时只剩下3扇,其余3扇从附近棚户中找回,有的已经成为住户厕所上的踏板。

  有一次,王国昌在道前街看见一辆装木料的板车。走过去一看,车上竟然装着十四扇精美的纱槅。车主说,准备用它做算盘。王国昌和车主讨价还价,以每扇5元的低价买下来,后来移建于楠木厅。还有一次,王国昌在山塘街的一座祠堂中,觅得拆下来的楠木柱大料,仅付了几十元。东山镇翁巷村,有一座建于民国初期的园林别墅,名松风馆。宅主因为急于用钱,决定拆除园内的四面厅变卖。采购人员仅以30元就买下精美的圆光落地罩。典雅的银杏木屏门,每扇仅14元。后来,这些屏门安装在“林泉耆硕之馆”。此外,还在东山一家老宅中,买下30多扇落地长窗,移建在“五峰仙馆”内。

  王国昌和其他工匠依靠集体智慧,对收购来的旧料“因料制宜”巧妙使用。日军进驻留园时,曾经在“五峰仙馆”内拴过军马,饥饿的军马竟然把楠木柱啃坏了。修复时,将腐朽的部分截去,接上完好的木料,涂上油漆后竟然天衣无缝。厅堂内配置的一些门窗因为不是原物,就取长补短巧妙修复。短了,就在上槛加一个横风窗;窄了,在两边巧妙加板;长了,就截去一段。除了局部利用旧料修复,有的建筑还整体移建。留园内“东园一角”的八角亭,系从古城宋仙洲巷的一座老宅中移来。整个移建费用精打细算,仅用了170余元。如此修旧如旧,节省了大量开支,并且保证了质量。巧觅旧料修复古建,留园是一个成功的样板。

  “十字架”巧修双塔

  始建于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的罗汉院双塔,是两座典雅的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保存至今,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954年初秋的一天,苏州古城突然刮起台风。双塔之一的东塔,塔刹被吹得严重倾斜,覆钵、露盘等构件也破损厉害。如不及时修复,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市园林修整委员会成立仅一年。正在处理留园修复事宜的委员会主任谢孝思,闻讯立刻前往罗汉院双塔,踏勘险情并且上报,最终决定抢修东塔。

  当年初冬,修整委员会向社会招标修塔。政府资金拮据,仅拨款1000元。本来准备竞标的建筑队,临时打了退堂鼓,王国昌挺身而出。如何少花钱修复?王国昌通过周密考虑,设计出一个前人从未想过的方案:在塔的第三层上,用两根粗木头搭成穿出塔门的十字架。脚手架,就从十字架的四个支撑点上搭起来。如此“空中舞台”,巧妙地节省了搭建的一半费用。

  随后工程进展顺利,一个多月就修到塔顶。不料,在清除塔顶的泥灰和鸟粪时,却发现了新问题。从塔的第三层竖起的楠木塔柱,已经腐烂断裂。如何把这根粗而长的朽木取出来更换?有人提议先把塔顶拆卸,然后用吊车抽出塔柱后,再更换新柱。但是按当时的施工条件,租借大型吊车、更换粗而长的楠木柱、以及新增加的不菲经费,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此时王国昌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塔柱外面是看不见的,可以用现浇的钢筋水泥柱代替。施工时,先用神仙葫芦和钢丝绳,把塔刹缓缓拉正。然后,把“相轮”等构件临时固定在井字架上,自下而上逐段锯断塔刹后抽出。更换塔柱时,在腐烂塔柱的下端,也自下而上逐段锯断并且取出。与此同时,自下而上逐段浇铸钢筋水泥。当腐烂塔柱全部取出后,新的水泥柱正好天衣无缝接上。如此奇思妙想的“偷旧柱换新柱”的土办法,经济实惠,不但成功拨正了塔刹,还及时修复了东塔塔体内的隐患。后来,又原汁原味修复了西塔。

  “箍桶”巧修虎丘塔

  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其形制为七级八面以砖结构为主的楼阁式佛塔。该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59-961年)。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丘塔是一座著名的“斜塔”。上世纪50年代初,失修近90年的虎丘塔险象环生,塔体开裂塔身倾斜,岌岌可危亟待抢修。修复的重任,落在园林修整委员会。当时,一批苏联建筑专家正巧来苏州游玩。委员会主任谢孝思趁机向他们请教修塔方法。苏联专家现场查看后,表示无计可施。不久,波兰建筑专家又来苏州观光。谢孝思又赶紧登门拜访。波兰专家认为塔基松动引起塔身倾斜,主张用一种特制的泥浆灌入地基凝固结块,以防止塔身继续倾斜。但对于如何修复开裂的塔体,波兰专家也无能为力。

  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种特殊的泥浆,也没有专门的灌浆机。当务之急,是先修复开裂的塔体。有人提出一个修复方案:把塔砖一一拆下后,编成号码注明次序,然后重新仿造。这个方案不但费时费力,还有损原有风貌。事倍功半的“假古董”方案,最终遭到园林修整委员会的否决。一筹莫展之际,王国昌提出一个建议:在塔的八角竖立八根粗大的钢筋,再用材料横向箍住塔体,如此将塔体固定,就可以清理开裂的碎砖,灌水泥浆弥合裂缝。对此,有人认为太天真了。更有科班出身的专家以权威的身份警告土专家:“这是修复48米高、超过六千吨重的古塔,不是箍轻巧的马桶脚盆。王国昌,搞砸了你得吃官司!”

  谢孝思听了王国昌的方案,沉默不语,他与副主任王言连夜商量,认为采用箍桶的办法风险小,可行。因为塔不会拆散,容易固定塔身。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采纳了王国昌的修塔方案。1957年1月,正式动工修缮虎丘塔。用于箍塔的是20毫米直径的钢筋,每两层之间做两道箍,再用水泥被覆。头戴“箍桶匠”帽子的王国昌任劳任怨,每天坚持到工地上,风雨无阻,随时了解工程进度,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当年9月,开裂的塔身恢复原状,并且在塔内发现一批珍贵文物。鉴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塔体沉降问题尚未解决。

  借鉴修复虎丘塔的经验,园林修整委员会决定一鼓作气,修复罗汉院双塔中的西塔。在紧张的施工过程中,王国昌废寝忘食,积劳成疾。当新的西塔原汁原味修复时,他却吐血卧床病倒了。没过多久就不幸去世,享年54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