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思考:《形式的形成》

 涤砚堂 2019-04-21

在做每一个课题时都会碰到共同的问题——放弃了具象呈现的方式,放弃了物理结构的完整,我们该从何处入手深入呢?如何做才能建构平面空间中的图形秩序?

当失去了物象的物理结构的完整,我们就只能站在形式的完整一边,整理出形式语言的秩序,创建出形式语言之结构,有母题,有变异,有对比,有节奏,有韵律,有调式。所以即使是造形基础课程,形式创造问题也一下子提到日程。

形式是如何产生的呢?课题帮助你体验。

“主题先行”的理性创作方式为课题明确排除。我们倡导无主题,不思考,清空头脑,面对事实——课题限定。这样,似乎每个人都孤零零地站在荒原之中,无概念依托,无模式参考,只剩下赤裸裸的自己,有些惊慌和困惑,只能靠本能和直觉。这逼迫着“我”的出现,“我”必须相信“我的直觉”。创作的主体已经退到了原点。

课题限定的是什么呢?就是最基本的语言要素——点,线,面,黑,白,灰,视觉形式也已经退到了原点。

就这样,退到原点的我们,站在视觉语言原点上,开始摆弄:最基本的视觉语言元素——收集有趣的形态要素;欣赏偶然的碰撞;以发现的眼光寻找机遇;开发有限的形式修养;对应自己内心的感受,生成自己认可的秩序……所谓形式,就是这样以没有方法的方法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且,形式还会不断地变异生长,犹如一株“生命”!课程强调以基本语言要素为“内核”,以“我”的一切浇灌它,促使形式发芽,成长、繁衍……只要是以个人直觉创造的形式,都值得珍视和发展,因为这里蕴藏着最独特的一颗种子,具“真实”的品质,有“原创”的伟大。

形式的形成与生长也是一个摆布视觉语言基本要素的游戏过程。

取少的不能再少的要素,却以最大的限度,追求过程中“开放”及“不完整”的状态,让想象力和偶然性充分地介入,让视觉要素相互之间不断碰撞自我重组。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灵感与创意会自行闪现,渐渐地明确主题,渐渐地形成语言秩序。形式似乎是自己长出来的!其实是在课题限定中,由于基本语言要素的“偶然碰撞”;再加上创作者的“必然”的“选择的目光”。

在由混沌过度为明确,从无序梳理成有序的过程中,感性和理性始终交替互补,缺一不可。感性即直觉,潜意识,审美修养;理性即对形式规律、视觉语言的理解,运用已有经验的智慧。创作的过程由不合逻辑开始,再经逻辑的润饰和整合、最终达到超越逻辑……而主题和意义呢,也会自然产生。这种源之于心的遣词造句,自然而然形成的形式,由于诸多偶然的制约,由于产生于概念之外,所以“只此一次”的生动感人。

在一次拼贴作业讲评后我问:“大家可否试试归纳一下形式生成的过程呢?”语音刚落,一个同学脱口而出:“偶然”。“好的,我把它记在黑板上。”沉默良久,一个声音道出:“直觉”,一个声音道出:“修养”。又是一阵子沉默,一个同学突然大喊:“秩序”,引来一阵笑声,也引出另一句话:“必须面对语言限定。”....在黑板上我重新排列了这些词:修养—限定—直觉—偶然—秩序。 “是否可以这样归纳:需有修养,面对限定,运用直觉,选择偶然,形成秩序?”大家都很兴奋,因为学生自觉对形式形成的概括已经十分精辟!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修养,决定学生或许并不能创造出什么杰出的形式,然而,重要的是——在艺术学习的初始就体验了形式形成的过程,品尝了原创的愉悦,积累了有形无形的创作经验。

形式的编排灵活多样,动一子破全局,其中关系最为重要。那么如何使得语言的关系具有独特情趣?这样或那样的编排会引发什么视觉心理?课程只提出问题,并未告知答案。然而正是这些重要的问题,让学生从此抱着审视的目光扫描一切——从同桌的作业,到图书馆中的名画,课程尽管结束了,而研究才刚刚开始。好的课题似乎是个催化剂,在渐修式语言学习和顿悟式艺术创作之间,催化着青年艺术家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