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思考:《图形联想与心理联想》

 涤砚堂 2019-04-21

联想是无框架的,可以将诸多的毫无关联的要素联接起来:可以是记忆的片断,故事的情节,虚拟的事物,甚至理论概念……图形立课程强调“图形联想”与“心理联想”。其他的形象联想,情节联想,功能联想,文字联想等都暂为放置。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图形和心理的双向链接,企图形成某种抽象的秩序,隐喻并引发某种心理联想。

如果将《图形立意》课程的完整的过程概括一下,似乎有三层内容:

第一:简化抽象形态。

将繁复的自然形态运用简化手段去掉可有可无的细节,使其成为基本形明确的抽象形态;再运用夸张手段使其特征尖锐突出,与其他的形态相互反衬,形成对比。

第二:纳入视觉语言的抽象结构之中。

不同性质的图形穿插组构,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至此,自然形态失去原有的客观意义,演变为视觉语言要素——抽象图形,也纳入视觉语言结构—--抽象形式之中。这一点至关重要,尽管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言情表意,并非“为了形式而形式”,但是学生必须理解视觉语言表意的基本方式和底层结构——-是抽象图形的对比和变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秩序,构成一个抽象的形式骨架。是它经由人的视觉,触动人的心弦。

第三:图形联想与心理联想互动。

在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中,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有机的互动的过程。作为课程生硬的分析一下,似乎有两层:

A :视觉语法关系的相互联想。

基本图形——点线面,

基本明度——黑白灰,

基本态势——大小、水平、垂直、倾斜、弯转、突破、闭合……

基本秩序——规律不规律、松紧疏密、强弱虚实、穿插透叠……

B:视觉形式与内在心理相互联想。

好的艺术家理解与抽象图形直接对应的人类的本能的心理反应,让心理联想得到萌发、强化,争取用抽象形式直接形成明确的语义。就像读到“幽暗”、“宁静”、“依恋”等词汇可以引发人的相应心理反应,就像听到不同的旋律也可以引起“流畅”、“狂躁”、“颓废”的相应心理反响一样,人们看到不同的点线面及其关系,同样也可以引发不同的心理联想。例如:整齐排列的图形秩序中,突然一个小单元脱落缺失,会引起人惊异好奇。流畅婉转的曲线在中空折断,在某一角落又再现破碎后的几段,会另人伤感遗憾。再例如:金字塔般巨大稳定的图形中,隐藏着一角被腐蚀的斑驳阴影,会给人不祥的预兆……如果套用一个旧概念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课程里的“形式”为抽象图形的抽象结构,“内容”为人的视觉心理。我们学习如何让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发展,相互指涉。

课程前期的亲眼发现和亲自采集,使每一个抽象形态都饱含着特殊的审美特征及情感意义,即使多向联想,也不会失去内在活力。我们的工作是珍惜眼前的语言要素,寻找建立语言结构的多种可能,随机生发出相应的心理联想。例如:面对某一片散乱的形态,其中某一点尖锐和倾斜或许会引你注目,你马上要运用心理联想去发展它,使它成为一种明确的态势。偶然产生的心理联想也要尽快物化为抽象图形的结构关系,让两种联想相互碰撞相互启迪。最理想的状态是:抽象的图形结构与人的心理联想交错跌荡、虚实隐现、间隔透叠,最终构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形式;隐喻相应的明确的语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觉形式规律就是视觉心理规律。只有创作者的语言形式与观赏者心理联想发生了共鸣,作品才能成立。图形表意是视觉语言的基本方式,是一切视觉艺术作品的隐性骨架。

引自: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精选教材《造形与形态》 胡明哲 丁一林 著 2004年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