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教材的编写及使用

 立恒语文 2019-04-21

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同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最大的亮点就是凝练了“核心素养”这一事关语文教学全局的理念。这一理念包含四个核心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从这一理念出发,审视一下当前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材的使用,对当下方兴未艾的课改不无意义。

下边,笔者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就当下语文教材在编写和使用上亟需改进的方面提五点建议。

1.语文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和形成规律为指导。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基本上是按照以文学史为时间线索、以文本体裁为逻辑线索组元编排而成的文选型教材。这种编排体系的好处是线索清晰、特征明显,易于教学、易于把握。这种编排体系从历史渊源上来讲,可谓历史悠久,代有传承。古代的《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嗣后,近现代乃至当代的许多语文教材一直延续这个传统。因此,这个编排体系似乎成了语文教材编写的“经典体系”,千百年来,盛行不衰。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经典体系”的弊端已经很明显:

第一,从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上看,这个“经典体系”缺乏能力和素养形成应有的层级性、发展性、序列性,所以,它基本上是一个混沌体系,使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处于不可控的自由自发的状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令许多所谓的优秀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现象:刻苦学语文的学生其语文成绩不一定就高于根本把语文不放在心上的学生;反之,亦然。

第二,这个“经典体系”模糊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学会理解语言并能理解语言、学会运用语言并能运用语言。但是,反观一下这个“经典体系”,它给予学生的首先不是学生最需要的这些能力,而是现代社会很容易地就能够搜索到的知识。

第三,自然地,这个“经典体系”带来的恶果也就相当显著了:在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上耗时费力,却收效甚微。多年来,人们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个教材编排体系是罪魁祸首之一。

2. 要加大古诗文经典篇目在教材中的比重。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育人,育有中国心、中国魂的中国人。语文教育要完成这个使命,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加大古诗文经典篇目的比重;古诗文经典篇目既是汉语言特色、精华的体现,又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传统的渊薮。学生学习这样的篇目,不论是育人的目的,还是能力培养的目的、素养养成的目的,均能达成。但是,看一看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这方面的特色还不够显著。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5本,所选诗文共78篇(首),其中属古诗文经典篇目共41篇(首),占整个选文的一半多一点,基本上和现代文是平分秋色。这种选文特点就语文教育必须承担的使命来讲,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3. 要适当编写专著型教材,倡导学生读整本书。现行语文教材是延续千年的文选型教材,这种教材的弊端,前已述及。从我们对语文教材的本质的理解出发,当今的语文教材除了文选型教材外,还应当有专著型教材。相对于文选型教材指向单篇文章的阅读而言,专著型教材指向整本书的阅读,这种阅读从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上看,显然要优于文选型教材(这一点,古今中外许多学术大师的治学生涯即是明证,这里笔者不想再做论证)。因此,编写一定数量的专著型教材,提倡、引导学生读整本书,应成为语文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之一。

4. 要将现行的课后阅读练习作业变成写读书笔记。现行语文教材——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年级——均在文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从编者的角度看,好像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做一做这些练习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透彻、更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借此就能渐渐形成。可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看,并非如此。笔者和语文结缘已有27个年头。起初教语文还布置学生做做这些练习,后来觉着不起作用,现在的感觉就是画蛇添足。

这种感觉不独笔者有,周围的教师都有。学生的感受就更简洁明了:累赘。课文学完,如果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下,学生还能做一两道;教师不布置,学生根本不闻不问。再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形成的角度看,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读完了课本上的文章后,接下来怎么去做才能有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形成呢?实践告诉我们:写读书笔记。只有持之以恒的指导、督促、引领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方能渐渐形成、渐渐提升。那种以为读完文章再做几道课后习题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想法不仅是天真的,而且还极易把语文教学引向应试的邪路。

5. 要引导组织学生精读教材,增加背诵篇目的数量。前面四点谈的都是编教材,这一点侧重谈谈用教材。如何使用语文教材,课标虽有要求,但都是原则性的,且过于笼统。因此,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是对语文教材的本质缺乏认识或认识不清。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生成之根,这是本文所秉持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以为,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能浮光掠影,不能走马观花,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精读教材所选文章,将教材文章尽可能地吃透、嚼烂,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有了生长之根。教材文章半生不熟、一知半解,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将大打折扣,其效果、其效率不会好到哪儿去。

教师在引导学生精读教材的过程中,还应当适时加大学生背诵课文的分量,这样,精读方不至于流于空虚。但是,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这个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5本必修教材所选诗文共78篇(首),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只有33篇(首)(其中有些篇目还不要求背诵全篇,只要求背诵一、两段)。想一想,一个高中生,高中三年1095天,竟然只背诵33篇(首)诗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能有效地得到提升吗?

当然,增加背诵篇目,可能有人会说加重了学生负担。我觉着持这种说法的人要么就是从来就没有从事过中小学教学的人,要么就是从事过但时间很短且又不肯实实在在地研究中小学教学的人;前一种人是典型地站着说话腰不疼的“空头研究家”,后一种人不过是混混热闹而已。搞语文教学,这两种人的意见是听不得的。就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情况而言,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学科不是以语文为代表的文科类课程,而是以数学为代表的理科类课程,这种情况在初中、高中尤为显著,只要你切实教过两年书,并做过班主任,这种情况不会不清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