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常健治疗肝病的经验举隅

 三驾马车1966 2019-04-22

王化民授权,刘向军审校

1、化痰散结法治疗肿大

例一,某女67岁,19961022日初诊,此人以往有脂肪肝、胆囊炎病史。近一月来右肋胀痛,腹胀,呕吐,恶心,五心烦热,心前区闷痛不舒,周身困重,曾在他院B超检查提示为脂肪肝、胆囊炎。肥胖体形。肝右肋下2.5cm剑下4cm质韧。压痛(十)莫非氏症(十)脾于右肋下未及,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治宜化痰散结法。方药:清半夏9克,陈皮9克,云苓15克,浙贝母9克,哈壳末15克,决明子15克,生牡蛎15克,连翘9克,石菖蒲9克,炒杏仁9克,郁金15克,白叩4克,生枝子9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副。

1112日二诊:服药后,肝区胀痛及呕恶明显好转,但仍感下肢困倦,前方加木瓜12克,苡仁24克,水煎服,日服一副。

1213日三诊:已服药40副,除两肋隐痛外,已没有明显不舒,复查B超提示,肝脏大小形态未见异常,肝内血管走行清晰,肝内光点较密集,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囊4.2*2.3cm壁稍粗糙,胆汁透声好。诊断胆囊炎,查体,腹软肝于右肋下未触及,剑下1.5cm质韧,莫非症(+),脾于左肋下未触及,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前方去枝子,加木蝴蝶10克十副,隔一天服一副,以资巩固。

按语:肝肿大属于症瘕范畴,不少医者受瘀血理论影响,概用活血化瘀之法,尽投理气散结药,不但疗效差,还会使病情加重,尹先生指出:肝病失菘,条达舒畅,遂使肺失肃清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水道壅塞,水失停留,聚饮为痰,故肝病中痰湿生成的机会较多,痰湿凝结,阻于血络,又是形成肝火积块的重要机理,临床上体型肥胖,痰湿素盛者,往往伴有胁肋胀痛,腹胀纳呆,呕恶,大便不爽等症,他的治法则以化痰散结为宜。

2、燥湿解毒法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2,张某某男34岁,19961023日初诊,患者于19969月查体时发现乙型肝炎表面e抗原(+),e抗体(-),表面抗体(-),核抗体(+HBV-DNA(+)。查体:一般情况好,无任何征,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滑,此属乙型肝炎携带者。尹老用燥湿解毒法治之。用自拟的乙肝转阴汤治疗。方药:胆草6克,青黛(冲服)3克,白矾0.1克,黄芩9克,白花蛇舌草15克,儿茶6克,大枣5枚,大黄4.5克,山豆根15克,山楂15克,虎杖15克,白豆叩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服1副。患者连服上方3个月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搞原(-e抗体(+)核心抗体(-),HBV-DNA(-),乙型肝炎基本指标恢复正常。

按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常无任何症状,给辩证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尹先生经过几十年的认真探索和临床观察,提出了"伏邪致病"说,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较长时间的隐藏在人体内,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暂时的平衡而不引起任何症状,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体就可乘机大量繁殖,导致疾病发作。"伏邪"属于湿毒的范畴,同时机体本身存在着脾虚不运,湿毒不化的内在因素,二者同气相求,内外相召却专入肝经,波及营血。此类病人虽无症状可辨,但从大宗临床病例中发现,其舌象多表现为舌质多赤,腻苔,脉多滑象,治法以燥湿解毒法为主,特别强调燥湿为主,湿去热孤,毒邪自解。

3、芳香化湿法降转氨酶。

3,某男性25岁,19961028日初诊,病人于19968月恶心,厌油腹胀,低热。在当地医院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348W/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一),诊为急性肝炎。经用清热利湿法治疗一个月,诸症稍减,ALT降至正常,之后时感恶心腹胀,乏力,ALT经常波动,曾用清热解毒中药及西药保肝药治疗均未获效。至10月初仍感恶心厌油,纳呆,腹胀,大便不畅且稀,肢体困重乏力,再查肝功能ALT240lv/L,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巩膜及全身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腹软,肝脾未及,舌淡,苔白厚腻,脉沉弦滑,断为:急性无黄胆型肝炎。治则芳香化湿浊为主,佐以清热利湿,方药是:川朴9克,白叩9克,苍术12克,苡仁30克,茵陈15克,黄连6克,芦根15克,大豆卷15克,连翘10克,猪苓12克,丹参15克,内金12克,水煎服。

二诊:服药六副后,除仍觉晨起干呕外,其它已无明显不舒,上方加竹茹12克,继服。

三诊:又服药12副,以前所有症状均消,自感饮食大增,体力恢复,查肝功能ALT已正常,仍再用上方6副,隔日一副,以巩固疗效。

按语:肝主条达气机,在正常情况下,气机舒达调畅,升降适度则湿毒无由所生。尹老指出:急慢性肝炎和脂肪肝等肝脏疾病在肝气郁滞时,木邪横肆,犯胃伐脾,使升降失司清浊相混,湿浊之气聚于中焦,弥漫周身,其表现为呕恶,厌油,腹胀肢体固重,乏力等,用清利,怕苦寒更伤脾胃;用温化,则违于肝体柔润之性,故在治法上以芳香宣达,轻清透灵之药化除湿邪,湿浊既化诸症即消,而ALT也可随之而降,决不可固执清热利湿解毒一法。

4、疏肝解郁法治愈肝病乏力。

4,某男,34岁,19961030日初诊,患者有肝炎病史2年,症状时轻时重,近因情志刺激,症见两肋痛,嗳气,厌食,全身酸软无力,尤以下肢为重,并伴有关节疼痛不适。在当地医院口服益气补血20多副,症状反而加重。体查:一般情况尚可,巩膜及全身无黄染,发现肝掌及胸前蜘蛛痣,腹软,肝脾未触及,舌质正常,苔薄黄,脉沉弦,ALT44/v/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遵"内经",疏气令调之旨,用疏肝解郁法。方药:柴胡12克,佛手10克,枳壳10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苡仁20克,威灵仙10克,丹参12克,炒麦芽10克,牛夕12克,炒山楂10克,炒神曲10克,赤芍12克,郁金12克,甘草3克,6副水煎服。

三诊:两肋胁胀痛已消,无乏力感,用逍遥丸,每次9克,13次以巩固疗效。

补二诊:两肋胀痛已消,全身酸软无力好转,关节疼痛减轻,饮食增加,在一诊处方基础上白芍加至18克,当归加至15克,继服6服。

按语:乏力是指病人四肢倦怠,全身酸软无力,或腰膝酸软,懒言少动等一组自觉症状,由于在生理上"肝为能极之本"。所以肝病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出现疲劳和乏力,只是在程度表现特点上有所不同。尹老指出:肝病的虚实都可导致乏力,不过肝郁病所致的乏力特点是卧床休息疲劳乏力反而加重,每于散步或稍活动后反而感到轻松舒畅。这是因为肝气郁结,失去条达之性。气机郁闭,血流不畅,所以患者感到疲劳乏力,卧床休息,气血运转迟缓,故症状加重,而活动后,气血流畅,气开血活,所以疲劳反而减轻,因此临床上切忌一见乏力就责之于虚,忘投补药,犯实之戒。肝病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和用有密切的关系,故在疏肝气的同时,可酌加当归、白芍护阴,以防伤及肝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