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作家园林」张发安文学赏析力作推送:《春来一夜雨,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审美谈》

 云淡GT 2019-04-22

春来一夜雨,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审美谈

文/张发安 编辑/磐石  

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审美性,鉴赏诗词,重在审美。读一首诗,只求字面理解,不从意境或艺术形象上去玩味,去鉴赏,看不到该诗美在何处?甚至歪解了诗作,那实在是很遗憾的事。诗,可以说是想象的艺术,无论作者写诗或是读者赏诗,都离不开想象,但这种想象是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不能是张打油式的随意想象,只取其乐而不见美感。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笔者从一篇资料上看到,有位教师讲杜甫《春夜喜雨》,让学生闭上眼想:用“花zhòng”和“花chóng”两种读法去构建不同的画面,感受诗的意境(“想象引导法”)。学生回答是两种情景。老师说:“两种解释都对”。我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觉得让学生闭目想象的教学方法是可取的。但老师说的“花zhòng”和“花chóng”两种含义都对,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我认为,要是教师让学生结合全诗所提供的意象,依照具体的时空和诗人的情感去想象,再问学生哪种景象切合诗人写的具体环境,问哪一种意境更美,恐怕答案就大不相同了。诗人写诗,总是尽力去表现美的意境(艺术形象)。赏诗,应当把诗美赏析出来,让人获得美的感受,陶冶情操,升华心境。

从我所看到的资料中得知,杜甫这首诗,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诗美,最好是从诗的结构艺术特点入手,才是剖析其意蕴的最佳视角,也是解开“花重”含义的钥匙。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浦起龙《读杜心解》中的一段话。浦起龙说:这首诗是“通身下字,个个咀含而出,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这话说得通透。从诗的字句看,字字紧扣,句句相联,首尾呼应,一脉贯通。要确切理解“花重”的含义,必须把它放进全诗的结构中去分析。如果说诗的起笔“好”字是诗人对这场春雨的理性认识,末句“花重”,则是诗人对春雨的形象总括,亦即诗人的审美判断。为什么这样说?仇兆鳌说:这首诗“三、四属闻,五、六属见。”有人进而指出那尾联属于“想”。(《文学理论争鸣辑要》下册第252页)。这些只能说概括了部分内容,并未说全。我认为:如果说后三联“闻、见、想”构成的是一个有序的感性系统,是对春雨的形态、环境和效果的反映,说明了好雨的“因”;那么,首联则说的是诗人的知觉感受,是对春雨的总体把握,是理性认知,讲的是“果”。首句中的“知”是诗人对春雨的拟人化描写,其实,这“知”也是诗人的所知,是诗人的心灵、情感的对象化。全诗四联构成 “知—闻—见—想”这样一个完整的感知系统。从抽象思维过程看,诗中开篇的“好”字,是基于感知的理性结论,应放在诗末。但诗人来了一个“因果”倒置,劈头下一“好”字,表现了诗人喜雨之情不可自禁,盼雨之心不可按捺,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了。这个“好”字开篇,看似突兀,实则自然,它既是诗人思而得之,情以发之的表露,又是诗人审美直觉的体现。从全诗看,诗人下这“好”字是以“知”(理性认识)为基础的。春雨之所以“好”,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而且表现在质和量上。这春雨既是“随风”而来,又是“入夜”潜入,不仅润物面积广,而且不误农时,不影响农作物的光照时间。“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暗示云层厚,雨量多);“润物细无声”(雨小柔细,不会伤害禾苗),这些都是在表现春雨的量和质。再是,诗中所呈现的时空是从傍晚到黑夜,从黑夜到天晓,从田野到城市,时空的转换,总体表明了这场春雨是大面积,高质量地滋养着农作物及花卉的,真是“泽被万物”之雨,故诗人劈头直呼其“好”!诗人不是在写气象日记,而是写诗。诗人在逻辑思维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形象思维,全诗字句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形象思维系统,对这场春雨从发生到功效进行了典型描绘,精心刻画了这场春雨赖以生成的典型环境,具有典型形象的特质。它不是一般的雨,既不是夏日的“雨打芭蕉”,令人心境生忧;也不是秋天的“雨疏风骤”,造成的是“绿肥红瘦”;而是春天的细雨润物,生成的是红肥绿嫩,花团锦簇的景象。更何况这场春雨是落在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芙蓉之城,因此这场春雨很有个性色彩。末句,“花重锦官城”,实在是这场春雨的一个大特写,意象十分鲜明。  更值得说的是:末句“花重”很耐人寻味,就客体景物而言,“雨湿红花”给人以鲜亮浓重之感。“花重”是诗人主体情感和客体对象融合的产物,是艺术的真实,它饱和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遥想”春雨锦城的审美反映。诗人待晓看花,花因雨而滋润,娇艳欲滴。锦官城因花而显得春意盎然,真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美好感觉。这里“花重”应读“花zhòng”。须知《春夜喜雨》是首五言律诗,受格律决定,此处“重”应是仄声。如读作“花chóng”,那就出律了!作为语文教师讲古诗,必须首先认清诗的特点,懂得些格律常识,在一定的“规矩”中去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再说,这“花重”一词是与“锦官城”紧相连属的。全诗描绘了春雨发生之功效,同时,也抒发了诗人高尚的情致。题为 “春夜喜雨”,其意蕴与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迥然不同。 “花重”并非单指具体的花,而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人眼里,远处锦官城经过一夜春雨之后的整个景象,应是那刚刚经过细雨洗涤后的锦官城的绿树红花,是十分厚重的,是缤纷绚丽的花的海洋。这是一种大视野,大景观,是锦官城繁盛景象的生动写照。这才是杜甫《春夜喜雨》诗的意境美之所在,也是诗人喜爱春雨,关心农事的高尚情怀的表现!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张发安 (秋叶红也)男 1938年,四川省巴中市人,居重庆。作家、《中华诗词论坛》纵议员、《重庆诗词学会》等多个诗社会员。曾在《名作欣赏》、《写作》、《美育》等杂志和多个诗刊发表诗鉴赏和诗创作论文多篇。著有旧体诗《秋叶集》。在报刊征文和诗文赛事活动中多次获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