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学的古诗有很多,听到的也很多,而这些古诗中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类型;比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为了抒发与友人的离别之情所作;还有元稹《离思五首》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为了追忆自己的爱人所作;以及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为了劝诫世人勤俭节约珍惜粮食所作,所以可见古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非常的多样化,这正表明了古诗已经成为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基本方式,而今天要与大家分享则是一首简约却不简单的游记类型的诗作。 ![]()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草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诗圣”杜甫的名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概是在公元760年的春天,这个时候的杜甫在经过了多年颠沛流离与艰苦磨难之后,终于在成都的西郊,浣花溪的河畔上有了一个稳定的安身之所,那就是被后世的我们所熟知的草堂,其实说起草堂我们也有许多的朋友去过,但是现在我们看的草堂都是经过许多的改动与修缮的,当时的草堂可以说是十分的简陋了,并没有现在看起来这么好。但是这里的环境恬静淡雅,使得杜甫那颗饱经沧桑的心能够得以些许的慰藉。不过我们不要忘了杜甫的诗很多都是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绪,所以杜甫不可能就此打消兼济天下的想法而归隐山林,于是趁着风和日丽的春日,我们的“诗圣”踏上了武侯祠一日游的路途,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这首经典名作。 ![]() 诗的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开篇便以问句开头,这是说明杜甫并不知道这武侯祠的具体地点,也许是多方打听下才知道了原来是在“锦官城外柏森森”,随着路人的指引,杜甫一路向着武侯祠的方向前进,终于在走出锦官城外的时候,看见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柏树林,而在这柏树林的包围之中,便是久负盛名的武侯祠,虽说是观瞻武侯祠,却对武侯祠的描写不多,而独取这周围的翠柏,仿佛也是在说武侯的高风亮节。 ![]() 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则是描写的杜甫在瞻仰武侯祠后,在祠外的所见与所闻,祠外的碧草在阳光的映衬下更显得翠绿欲滴,而隔着柏树的枝叶还能听见远处的鸟鸣之声,看似是对实景的描写,实则是暗喻时间流逝的无情,从古至今的多少风流人物都淹没在时间长河之中,哪怕是这功盖三分国的武侯也不得幸免,这偌大的祠堂也只能与草木飞鸟为伴,而杜甫心中的孤寂之感也就此而生。 ![]() 诗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则是由上联中对景色的描写转折到对武侯的功绩的颂扬,虽然现在已经物是人非,但是在诸葛亮的那个年代中,诸葛亮也是幸运的,能够遇到刘备这个明主,能够为了人才而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而诸葛亮也是为了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辅佐刘备,还在刘备逝去后继续辅佐少主刘婵,希望完成刘备的遗志,其忠心天地可鉴。同时也表达了杜甫对自己不得重用的失落之感。 而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是感慨就算是武侯这般足智多谋、精明强干的人都未能实现统一的愿望,那又有何人能够担此大任呢,而有这种悲壮的情绪的引导下最末句“长使英雄泪满襟”则更是振聋发聩,使人心情激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