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如果能够融入上海,无疑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 “1993年我第一次来上海,那时的上海和现在相比完全不是一座城市。”野村控股亚洲(除日本外)执行主席及中国委员会主席饭山俊康回忆。 他感慨的变化,一方面是上海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是金融领域的飞速发展。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这里始终是中国金融业开放的窗口。 现在,上海金融对外开放再次提速。“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中, 近1/3举措属于金融领域,外资参与范围、渠道和规模被进一步拓宽。去年上海新增持牌金融机构68家,一半以上是外资金融机构。在这样的大好机遇下,野村争分夺秒地在上海注册了持股51%的合资证券公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成为我国放宽券商外资持股上限后首批外资控股券商。饭山俊康表示,这是一个伟大的城市,它始终站在拥抱创新的最前沿,并能高效地将创新举措落到实处。 同样在不久前,中国银保监会正式批准工银安盛人寿发起筹建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保险业扩大开放后首家合资保险资管公司。工银安盛人寿董事长马健认为,上海正在全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的排名也不断靠前,战略定位高,任何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如果能够融入上海,无疑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政策助力,前景广阔,为此选择上海的,还有美国摩根大通持股51%的摩根大通证券,德国安联集团独资设立且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的安联(中国)保险集团,获批扩大经营范围的英国韦莱保险经纪公司……愈加开放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吸引着国际金融巨头们抢占先机。 除了金融,在服务业其它领域,上海也在不断探索市场准入和行业许可协同发展。全国第一家外资商业零售企业、批发企业、餐饮企业、医院管理公司落户上海,独资保安服务、邮轮船务、养老服务等领域利用外资实现“零的突破”,迪士尼更是我国现代服务业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开放仍在加速。服务业实到外资占上海实到外资比重从2005年的50%已经提高至2018年的89%。仅去年一年,就有多达413项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落地,包括首家外商独资资信调查及评级机构“穆迪(中国)有限公司”、首家金融教育领域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瑞伯职业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万代南梦宫(上海)互动娱乐有限公司”…… 可以预见,上海外企2%的比例必将逐渐扩大,结构也将愈加优化,由此带来的发展能量,将成倍爆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