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教师:请学会角色扮演,悦纳自己,为一生的幸福奠基

 老刘tdrhg 2019-04-22

教师服务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自己的心理状态、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一、角色扮演

就拿角色扮演来说吧。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扮演不同的角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角色没有真假,也谈不上真诚和虚伪,只是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展示出来的人格的不同侧面而已。

不同的角色,代表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也规定了人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人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习惯和模式时,就会被大家认可。

如果教师不能自主地在不同角色之间做好转换,就会造成矛盾和困惑,不仅让自己为难,也让学生无所适从。

比如,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互动。在这两种情境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可以是朋友的角色,后者一定是教师的角色。

角色不同,行为方式也就不一样。师生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矛盾和冲突,大多与教师不能区别这两种情境中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导致在实际情境中行为不当有关。

校长统领一所学校,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有很多事情需要他们来拍板和定夺。但回到家中之后,他们的角色就有很大的变化,要扮演孩子的家长、妻子的丈夫或者丈夫的妻子等角色。家庭生活最让人心烦的事情,就是家庭成员总把单位的事情和家庭生活搅和在一起,让其他家庭成员在无形之中承受了很多不该有的压力和烦恼。

一个非教师家庭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之后,常常能有一段真正的家庭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待在一起,聊天、娱乐,让焦虑的心情得到释放。

而教师家庭的孩子,如果教师不能在回家之后很顺利地将自己的角色转变成父母,继续做“教育妈妈”或者“教育爸爸”,那孩子不就真是24小时总生活在种种规范和监督之中?这样的日子搁在谁身上都是异常难熬的。

生活是多样的,一个人需要扮演的角色也是多样的。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是教师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想明白的。不仅自己要学会角色扮演,更要引导孩子意识到这一点,让他们自己体会角色扮演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二、悦纳自己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囧事,事情似乎各不相同,但背后往往有大体相似的心理机制,比如说不能接纳自己。

记得王栋生老师曾就教师上课紧张一事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他和钱理群教授的一次对话。钱老说自己上课之前有点紧张,让王栋生老师有了很多的感想,意识到上课前紧张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体现出教师对这份工作的重视和责任。

一个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的听课,感到紧张和焦虑,担心上不好会让别人笑话,属于原生反应,是人之常情。如果因此而抱怨自己,认为自己很没出息、做人很失败,等等,则是对原生反应的反应,属于次生反应。

联想到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想想那一次次的摔跤和跌倒,我们就会意识到失败、挫折其实就是成长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怕的。学着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紧张,接纳自己的失败,人就会又迈出成长的一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很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美丽的珍珠,但他发现珍珠上面有个小小的斑点。他想将这个斑点剔除,以便让这颗珍珠成为一件完美无瑕的宝物。于是,他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接着又削去第二层,原以为这下斑点没有了,没想到还在。他不断地削掉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总想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结果就是越来越不接纳和认同自己,最终必然导致悲剧。

三、切勿好心办坏事

教师对待工作总是很努力,也很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好的结果。这样的精神值得赞赏,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要好心办坏事。

一个女生学习很努力,也很优秀,却很自卑。因为她父亲比较自卑,小时候的她很懦弱、很胆小,经常被人笑话。小学期间努力学习,成绩也不错,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好像已经忘记了自卑和胆小。上初中后到了陌生的环境,她的自卑心态又出现了。老师语重心长地教导她:“你学习挺好,就是太自卑、太胆小,这样会害你一辈子的。”

结果这句话经常萦绕在她的脑海里,以至于她更加担心害怕,也更加自卑了。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常常就源于教师,源于教师的言行举止,源于教师不恰当的教育行为。

有一次考试,一个男生数学考了全班第5名,老师兴冲冲地将他叫到办公室,一边给他加油鼓劲,一边说下次无论如何也要考到前3名。结果,没过多久男生就想退学了。这个男生说,他也知道老师是为了他好,但好像总是盯着他,不管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他的什么事,老师都知道,真让他受不了。

家长和老师过度的关爱、关心和关注,在学生的心里成了被监督、被监视和被监控,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家庭和学校之中。很多家长和老师嘴上说爱孩子,实际上是爱孩子考出来的分数。在他们爱的背后往往隐藏一个东西——控制。孩子没有了闲暇,没有了自由,怎能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除了对孩子过分关爱之外,当下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那就是爱的缺失。现在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工作忙碌,从小就由保姆或者爷爷、奶奶照顾,和父母的交往和沟通很少,在童年时期缺失了最重要的父爱和母爱。孩子的“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到了一定年龄后就会通过某种形式在其他人身上表达出来,比如学生对教师的依恋,由此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教师的心理健康,关乎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任不在政府和社会,而在于教师自己。一个人始终探索外部世界,拓展自己视野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去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建设富足的精神家园,为自己一生的幸福奠基

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