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拔士兵口粮解通州粮仓之危

 江山携手 2019-04-22
文/大河奔流 

   据《寓圃杂记》记载:  
   通州在京城南四十余里,常积粮数百万石。己巳之变,胡虏南侵,谍至云:“欲先据此地。”诸大臣议,将焚其仓廪。适周文襄公忱朝京,陈禧敏公镒为宪长,因谘其计,文襄曰:“何至如此?宜檄示在京官军旗校,预给一岁之食,令自往支,则粮归京师,又免辇运之费。”诸臣如其计。不数日,通州皆空。虏至,无所获而去。其通变如此。
  翻译成白话:
   通州在北京城南四十里外,那里常常囤积上百万石的漕粮,供给京城。己巳之变后,蒙古军突然南侵,谍报说:敌军要先占领里抢粮。朝廷诸大臣商议,准备焚毁这里的粮食。正好,周文襄入京工作,陈禧敏担任中央监察首长,因此咨询他的意见。周文襄说:”何必烧掉呢,只要出一个通知到京城部队的旗校级军官,预发一年的军粮,命令他们自行前往领取。那么粮食就会回笼到京师,又可以免掉运输费用。“大臣们听从了他的计策。不过几日,通州粮仓就空了。其做事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就象这样。
  这个计策,老倪在哪本书中看过同年代的于谦也使用过,不过,那是另一个版本,是于谦防止通州粮食给蒙古军抢走,建议预支百官一年的俸禄,不知道于谦与周文襄的计策谁在前谁在后。老倪更倾向于周文襄的计策在前。理由是:
  于谦的计策可能没有真正实施过,因为真正实施起来不容易。这么多官员,赶往通州领粮食,可操作性不强。
  如果于谦此前曾提出过类似计策,那可想而知,瓦剌大军压境情况下,当时的大明朝野乱成什么地步。那么多精英开会商量,竟然拿不出一个保全粮食的方案,于谦的建议只要稍稍变通一下就可以实施。
  当然这也与周文襄长期从事督办税粮工作有关,也只有他深知,乱世之中,没有什么比士兵保护自己的口粮更有实力,更能尽心尽责。
二0一九年四月二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