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曲精品电影赏析】京剧《锁麟囊》

 藍天追雲 2019-04-22

1

京剧数字电影《锁麟囊》

《锁麟囊》是京剧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剧目,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翁偶虹先生编剧、程砚秋先生创演以来,至今久演不衰。剧中贯穿着的两个女人戏剧性命运起伏,浸透着中华民族“仗义怜贫”、“感恩图报”、“善有善报”的传统道德,滋养着几代观众。程派的声腔艺术更是在这出戏中发挥到极致。五十多年前,周总理指示要给程砚秋先生拍舞台艺术片,程砚秋先生首选的剧目就是《锁麟囊》,可惜未能如愿。当今,程派优秀传人,北京京剧院著名艺术家迟小秋将这出程派名剧搬上银幕,不仅是用现代数字传播手段对京剧艺术延展传承,亦是对程砚秋大师的最好纪念。

基本信息

中文名:锁麟囊

领衔主演:迟小秋

导演:黎涛

首映时间:2009-05-27

总策划:王玉珍 迟小秋

京剧导演:孙元意

总监制:王文光

司鼓:王葳

操琴:燕守平

京剧数字电影《锁麟囊》由少壮派导演黎涛任该片的导演。李海青徐梦珂、梅庆羊、黄世骧、郎世林、张岚、李元贞等京剧名家加盟拍摄。演员阵容可谓是名家荟翠、强强联合。此次数字电影《锁麟囊》拍摄,在舞台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保留京剧表演美学特征和程派艺术的精粹,整体风格清新流畅,表演更加细腻感人。同时该片还在电影叙事手法和镜头语汇与京剧美学特色结合上进行诸多有意义创新,使从未看过京剧的观众也能被深深吸引。

演员表

        2009年,由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北京京剧院联合摄制出品的京剧数字电影《锁麟囊》在金典电影院首映,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儿子程永源出席了首映式。电影《锁麟囊》首先在小西天今典电影院和五棵松今日时代数字电影院连续播映,同时还在广电局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同步向全国一百多条院线公映。

        2014年,首届兰州戏曲电影展映选取了我国不同时期的15部优秀经典戏曲电影。其中包括著名演员迟小秋主演的京剧电影《锁麟囊》。

        2015年,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开设戏曲电影专场,中国电影资料馆3月起陆续放映迟小秋主演的京剧电影《锁麟囊》,中国电影资料馆还将邀请专业研究者和戏曲名家到场,与观众交流、普及戏曲知识。

京剧数字电影《锁麟囊》剧组实习报告

       《锁麟囊》作为程派艺术经典的代表性剧目被传唱至今,然而一直以来遗憾的是,我们未能通过大银幕观看到程砚秋先生的精彩演绎。曾经看过程砚秋先生的人物传记,上面提到程先生晚年时期,首先考虑将《锁麟囊》一剧拍摄成电影,作为珍贵的影像资料传于后世,却因为剧情涉及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等极左的政治原因而放弃了拍摄。这不仅是程砚秋先生艺术上的遗憾,也成为京剧界的一大憾事。

01

迟小秋的新版《锁麟囊》

        《锁麟囊》出自著名剧作家翁偶虹之笔,故事大意是讲登州城内,富户薛家与穷户赵家同日嫁女,出嫁之日时逢大雨,便一同躲在春秋亭避雨,赵家之女赵守贞感伤悲啼,薛家之女薛湘灵得知缘由,顿生同情并路遇赠囊。六年后,登州水灾,薛与家人失散,孤身流落到莱州,幸遇胡婆,引荐其去当地卢员外家帮佣;而后薛恰巧在卢府朱楼上发现当日赠出的锁麟囊,得知原来卢夫人即是当日同在春秋亭避雨的赵守贞,遂二人结为金兰,薛湘灵得助一家团圆。不求回报的一个善举,引发了一连串的戏剧故事,简简单单的一出戏,参透了世间的众生相。中国人更喜欢看大团圆结局的故事,而这出戏尽可能的显示出“和为美”的精神,不光是唱腔,做派集程派之大成,其故事结构,戏剧冲突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的确引人入胜。当下京剧舞台上,演绎着《锁麟囊》一戏的几个不同版本,迟小秋主演的《锁麟囊》经过专家们的加工整理后,将原来版本的13场戏压缩至8场,修改后的唱腔迤逦动听,丰富了水袖的表现力,更加强了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剧情也更加顺乎情理,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肯定与好评,在舞台上长演不衰。

        2008年5月15日,由程派传人迟小秋领衔主演、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联合北京京剧院共同投资拍摄的京剧数字电影《锁麟囊》在北京香山红叶摄影棚正式开机。这是北京京剧院首次涉足戏曲数字电影领域,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参与拍摄的演员跨院团合作,阵容颇为强大,其中,薛夫人的角色由中国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岚老师饰演,剧中出彩的梅香一角是由中国京剧院青年骨干演员徐孟珂饰演,此剧还邀请中国京剧院著名导演孙元意老师作为拍摄指导,进行艺术上的严格把关。

二.电影《锁麟囊》的创作浅读

02

        电影《锁麟囊》的创作班底仍为张火丁的数字电影《白蛇传》原班人马,导演黎涛继拍摄电影《白蛇传》、《泸水彝山》之后,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对戏曲电影拍摄形成了新的理念,拍摄中能够更好的驾驭场面。这也是北京京剧院首次拍摄戏曲数字电影,从院部领导到群众演员,都体现出良好的业务水准和综合素质。戏曲舞台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演出,而在拍摄电影时,往往会跳拍或补拍,这需要考验演员对人物及整体事件的理解和把握,尽快的调整情绪,进入角色。舞台演出时一带而过的动作,在镜头前也许需要特写表现,若不到位演员要重复做上几次甚至十几次,同时,拍摄电影也是一门配合的艺术,灯光,摄影,录音,服装,化妆,道具各个部门全部到位,才能进行每一个镜头的拍摄,这其中,最辛苦的,就是演员,尤其是戏曲演员。

        这几年,我一直在参与戏曲电影的拍摄,感触最深的,就是戏曲演员的不易。记得06年为北京风雷京剧团拍摄戏曲电视剧《长征路上》,我们奔赴北京门头沟区的灵山最高峰进行拍摄,7月份的灵山气候异常,昼夜温差很大,拍摄夜戏时,工作人员身披军用棉大衣还会冻得瑟瑟发抖,而演员们却只能穿着一件单衣表演,还有一次恰逢拍冬天的戏,中午的时候阳光十分刺眼,演员们又要穿着厚厚的皮袄,顶着强烈的紫外线进行拍摄。在《锁麟囊》的拍摄过程中,各位演员们也甚为辛苦,棚内拍摄虽然不用考虑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每拍一个镜头,就需要重新布光,演员们需要等光,等景,等妆...一天下来,沉甸甸的头饰压得演员几近眩晕,水纱将头勒得酸胀难忍,一次卸妆之后,迟小秋老师的头部起了大片红疹,疼痛不堪,但第二天仍然坚持带伤拍摄,还有很多助演的老艺术家和群众演员们,常常是到夜里2,3点仍然坚守在摄影棚内,没有牢骚抱怨,没有叫苦连天,这种敬业的精神,着实让在场的其他工作人员感动不已。

        此次拍摄,我在剧组中担任统筹制片一职。顾名思义,统筹即是统领,筹备,针对被管理对象的整体全局所做的首要的和统一的筹划,而统筹的对象,就是把其所涉及的主体,客体,环境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统一体。当然,这些话只是书本上的文字,真正在剧组的拍摄过程中,却需要做到万般的灵活。早在05年《杜十娘》剧组中,我一直跟随樊星南老师学习统筹的管理方法,从助理做起,每天打表格,发通告,做一些具体性质的工作。随着实践经验的逐渐丰富,我慢慢理解统筹的真正职责所在。统筹是导演组的核心成员之一,他高于导演但却不在现场进行调度,负责计划每天的拍摄场次,掌握整体拍摄进度,进行必要的各部门的准备通告,诸如天气,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统筹虽然不需盯现场,但必须时常到现场关注拍摄进度和拍摄情况,可以说是无名而有实的导演。我常常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每次在开机前做拍摄计划时,总要一遍遍熟读剧本,熟悉每个人物及场景,力争做到合理安排拍摄场次,不丢场,不落戏,对拍摄的整体进度进行详实妥善的规划。开机后的拍摄过程中,要时常与导演、演员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置景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在前一天拍摄结束之前做出第二天的拍摄通告。通告单在剧组的地位十分重要,每个人每天需要做什么,就靠这小小的几张A4纸。统筹这份工作,锻炼了我把握全局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与素质.在剧组这个临时的大家庭里,全部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我在这里努力学着与各个部门、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试着把自己放到最低处,逐渐也能够用最谦虚的口吻表达最坚定的立场与想法。边做边学,让我的心智成熟,使我受益匪浅。

03

对戏曲与影视的“艰难融合”引发的若干思考

        对于一个学习戏曲影视导演专业的学生来讲,能够有幸参与戏曲电影的拍摄是扩充知识面的良好机会。所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常常利用间隙在现场观察学习导演的拍摄创作过程,通过了解这几部戏曲电影的整个制作流程,形成了我对戏曲电影这门独特艺术门类的新的认识与理解。

        现阶段的戏曲电影,往往是以戏曲为主体,摄影机进行辅助的纪录功能,因为戏曲太专注于自身,太过完善而难以删改,所以拍摄戏曲电影的导演,首先要做到了解、熟悉拍摄的主体,要懂得“取其精华,扬长避短”,才可能具备初步驾驭拍摄的能力。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导演更不能忽略戏曲表演的整体性,手,眼,身,步,法的统一,许多导演在进行拍摄时,往往过于注重演员表演的情绪及面部表情,喜欢用特写镜头表现,然而却舍弃了同步进行表演的肢体语言,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身段表演”,这样做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应该本着在不破坏戏曲的程式性的基础上,满足观众对镜头语言的需求。

        戏曲讲究虚拟写意,电影注重还原真实。戏曲电影创作中的难点,就是如何将写意与写实进行结合。我们曾看到十一频道播放的戏曲电视剧中,戏曲演员在逼真的实景中进行表演,这样的拍摄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到别扭,演员自身也会觉得无所适从。我们可以接受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它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也成为我们对戏曲演出的固定欣赏习惯,简炼,写意,这是戏曲的亮点所在,不容糟改,打个比方,舞台上演员表演“趟马”的动作,手持马鞭,进行技艺的展示,而观众们更是抱着“不求甚解,但赏其美”的态度去欣赏它,没有去深究他究竟要做什么,更多的是关注演员本身技艺的高超,而在戏曲电视剧中,很多导演往往在演员胯下安排一匹马,身后跟着千军万马,演员们在真实的活物面前进行虚拟的程式表演,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此生硬的结合,只能降罪于导演对于戏曲的一窍不通,在未能理解真谛的基础上进行机械性的劳动,殊不知,一切只是徒劳。我也曾跟随不同的导演参与几部戏曲电视剧的拍摄,创作的过程的确异常艰辛。每位导演都在费劲脑汁的考虑虚与实如何结合的问题,还有如何拍摄大段唱腔的问题。在舞台演出时,台下的观众可以打着拍子耐心地听演员唱十几分钟,然而在镜头前,演员一动不动的演唱很长时间,那么银幕前的观众会感到审美疲劳,从而有所挑剔。很多导演也试图解决这一存在于拍摄中的问题,往往没有太好的效果。

        所以在我看来,戏曲与电视剧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戏曲强调虚拟性,电视剧则是反映老百姓们的实际生活。观众们要求电视剧要符合生活常理,要再现生活,这与戏曲的本体特点是相违背的。两者均有其固定的受众群体,所以没有必要强行结合在一起。但是戏曲电影却仍有其发展的空间,它可以继续延续现阶段的纪录风格,以戏曲为主体,充分利用摄影机镜头为其服务,摄影机可只起到承载的作用,足矣,有些舞台上的写意动作固然不能舍去,但我们可以利用镜头以及场景的切换来达到拍摄的目的,从而不仅可以让戏迷观众过足戏瘾,同时满足电视观众对影视的视听要求。

        曾看到一篇描写戏曲电影的文章,其中作者把古典戏曲和现代电影的关系比喻为李安执导的电影《推手》中的父子关系.戏曲好比是台湾来的父亲,身上有很多陈旧的观念,但是却又有非常有用的人生经验,但是父亲这个角色很难适应产业化的社会,当父亲从儿子家出来时在饭馆打工遇到的种种挫折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电影好比在美国长大的儿子,身上有很多西化的东西,所以在和父亲相处的过程中有种种的格格不入。但在影片的结尾,儿子还是回归了传统,因为他的骨子里是中国人。

        戏曲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古典性,而非现代化,作为戏曲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关键还是在于对戏曲艺术的保存价值,而非改造价值。通过当今发达的传媒推广,高科技的影视手段,将更多更好的戏曲剧目呈现在银幕上,让戏迷观众不单只能坐在剧场听戏,还可以在家里欣赏到演员的精彩表演,这才是戏曲影视工作者首当其冲的任务。

注:以上是我在剧组的实习报告以及关于戏曲影视发展探索的一些拙见,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同时,在这里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赵景勃老师对我专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我会谨遵教诲,将“落地”的务实精神始终伴随在工作和学习之中。感谢研究生部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提供给我实习锻炼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